第58頁 (第1/2頁)
[英]阿諾德·託因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對日戰爭中盟國合作的政治障礙
盟國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合作所達到的水平與在歐洲所達到的水平相比,有著極其明顯的差別。上文已經提到過出現這種差別的一些原因。史迪威與麥克阿瑟的個性不是有助於同別人進行合作的。由於供應的缺乏,一切雄心勃勃的計劃都註定得放棄或推遲。美國軍隊內部各軍種之間的爭奪顯得特別尖銳。最後,由於地理上的障礙,對日戰爭變成了兩場分隔開來的戰爭:一場在亞洲作戰,由英美從西面提供給養,另一場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由美國從東面提供給養。
除了這些軍事因素之外,印度和中國都存在著基本的政治困難,大大阻礙了盟國的合作。在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半潛在的內戰繼續分散了蔣介石的注意力,使他不能一心一意地進行抗日戰爭。的確,正象批評蔣的人所說的那樣,他可能認為他的主要敵人不再是日本人了。日本的最後失敗可以依賴美國的努力去促成,可是在國內與他爭奪權力的共產黨卻不容忽視,需要注意提防。這種態度就引起了他和史迪威的衝突。史迪威對於中國共產黨的作戰能力和他們的俄國顧問是有深刻印象的。在1942年,戰爭的結束明擺著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情,中國問題的這一方面還不很突出,它後來才變得嚴重起來。
但在1942年,印度的政治局勢是極其重要的。在那年的頭幾個月裡,日本人對印度的威脅似乎顯得特別嚴重,使印度的領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在短短三個月內打出了一個大帝國的這些亞洲同胞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態度?有些印度領袖憎恨英國的統治,甚至歡迎由日本人來解放的這種前景。但這種極端分子為數不多,而且沒有什麼勢力。甘地採取了和平主義者的立場。他不贊同任何形式的暴力行動,並宣佈印度人應該避免戰爭,既不幫助英國人,也不反對日本人。由於甘地個人的威望,他的意見在印度很受到重視。有些印度人希望如果有辦法去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日本人是會尊重印度的中立的。國大黨抱著同甘地大體上相同的政見並代表印度民族中政治上積極的一派,要求給予印度獨立,並迅速成立一個脫離英國控制的印度民族政府。
可是,當世界大戰仍在進行時,英國政府決不願意放棄他們對印度的控制。正如後來戰後的事件所證明的那樣,在印度占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與占人口少數的伊斯蘭教徒之間所存在的摩擦和互不信任是印度實現獨立的真正障礙。英國人對伊斯蘭教的壓力特別敏感,部分是由於印度軍隊大部分是從伊斯蘭教徒中招募而來的,部分是由於英國處於保衛中東的微妙的地位,需要那裡的伊斯蘭教徒的支援,還有一部分則是由於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之間的衝突構成了一個最好的藉口,可以用來延長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除印度本身的困難外,印度立即無條件獨立的任何方案勢必引起英國方面的反對。內閣和議會裡的一批重要人物對於英國放棄控制印度的這一意見表示反對,邱吉爾本人或許也應當列入這類人裡。
雖然如此,在1942年春季,採取某種步驟去平息印度人的不滿似乎是刻不容緩的。英國內閣派斯塔福德&iddot;克里普斯爵士於3月間去印度,看看是否能夠達到一種使英國和印度雙方領袖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克里普斯攜帶了一項經英國政府批准的明確建議:答應於戰爭結束後給予印度自治領的地位。這個建議遠遠不能滿足甘地和印度其他領袖們的要求,談判以失敗告終。
羅斯福熱切地注視著克里普斯代表團前往印度。當談判正在進行時,路易斯&iddot;詹森作為總統的特派代表來到了印度,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希望印度立刻實行自治,至少是預備性的。他的活動在印度的英國官員中引起了很大的懷疑。在他們看來,美國人似乎蓄意要破壞英國的統治。羅斯福在與邱吉爾私下通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