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共和國的年紀差不多的東北人,都會記得父輩嘴裡的&ldo;配給&rdo;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又能牽出一串奴化詞句。
&ldo;經濟統治&rdo;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1933年3月1日公佈的《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中。1937年5月正式公佈《重要產業統製法》,1942年10月被《產業統製法》代替,連一般產業也實行&ldo;統制&rdo;。具體到老百姓頭上,就是對各種生活必需品,像糧食、布匹、菸酒糖及肥皂等等,都實行&ldo;配給&rdo;。每家一個小本子,叫&ldo;通帳&rdo;,寫著一家幾口人的姓名、年齡、職業,&ldo;配給&rdo;什麼就拿著&ldo;通帳&rdo;去買。
以糧食為例,&ldo;配給&rdo;量分為&ldo;勞需&rdo;、&ldo;一般&rdo;、&ldo;農村地區&rdo;三類,&ldo;勞需&rdo;又分兩種,&ldo;一般&rdo;還分甲乙。1943年每人每月為:&ldo;勞需&rdo;第一種48斤,第二種31斤;&ldo;一般&rdo;的甲種為&ldo;特殊公司、官廳和與此相當者&rdo;,大人24斤,小孩14斤,乙種為&ldo;其他&rdo;,大人18斤,小孩14斤;&ldo;農村地區&rdo;大人13斤,小孩12斤2兩。
而這種斤呀兩的,後來則越來越多的被橡子麵替代了。
在筆者家鄉遼東,以及東北各地的山區,每到深秋,柞樹下就會鋪上一層黃澄澄的拇指肚大小的橢圓形的果實,東北人叫橡子。這種含有澱粉和少量鞣酸的堅果,在北滿是沒人理睬的,南滿會有少數農民撿來餵豬。1943年後,則逐漸成為老百姓的主糧。這東西又苦又澀,又糟又渣,難吃難拉,拉出來狗都不聞,一陣風就刮散了。用它做窩窩頭什麼的,休想捏合到一塊,非得摻點兒包米麵不可。黑土地就有了句歇後語,&ldo;滿洲饅頭‐‐捏不到一塊去&rdo;,用來形容不團結、鬧彆扭,也暗指所謂的&ldo;日滿親善&rdo;。
筆者1958年去世的爺爺,生前一提起&ldo;滿洲饅頭&rdo;,就氣不打一處來:&ldo;咱這地界,插根筷子都要生根發芽,除了&l;滿洲國&r;,哪朝哪代吃過橡子麵,餓死過人?&rdo;
天地內有了新滿洲
新滿洲便是新天地
頂天立地無苦無憂
造成我國家
只有親愛並無怨仇
人民三千萬
人民三千萬
縱加十倍也得自由
重仁義尚禮讓使我身修
家已齊國已治此外何求
近之則與世界同化
遠之則與天地同流
學校每天出早操,都要唱這首據說是鄭孝胥作詞的&ldo;國&rdo;歌,唱著唱著詞就變了。挺合轍押韻,哼哼呀呀中難辨真偽,也不知是誰編的。筆者收集到三首,有點兒殘缺不全,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籠屜內蒸的新饅頭
新饅頭便是新蒸的
只有面鹼並無香油
一頓三個半
一頓三個半
再加十個也吃不夠
吃饅頭就稀粥此外何求
近之則與肚子同化
遠之則與屎尿同流
&ldo;萬人坑&rdo;
郭慶仕老人,175米以上的個頭,有點兒駝背。1921年生於山東省徽山縣,十六歲那年家鄉發大水,莊稼全淹了,一個人來到濟南,想幹點什麼,尋點活路。找個大車店住下,招工的來了,說想去關東跟俺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