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老人說,會不會是複寫、刻印時弄錯了,把&ldo;準備&rdo;寫成了&ldo;等待&rdo;?或者幾個字油印得不清楚,順著上下文意思一溜,就溜出個&ldo;等待&rdo;?不然,趙尚志怎麼就認準了這兩個字?有這個必要嗎?隨&ldo;王康信&rdo;一道發下來的還有個通知,告訴大家王明、康生是什麼人。趙尚志若是故意把&ldo;準備&rdo;曲解成&ldo;等待&rdo;,那不是太歲頭上動土嗎?況且,他對&ldo;王康信&rdo;總體上是肯定呀?
那時的信件,經常是坐在樹底下寫完了,交給通訊員就帶走了。丟字落字錯別字,字跡潦草看不清,有信封裝錯的,有缺頁的,有途中淋雨、過河弄濕了,模糊不清的。晚上露營,衣服燒了,信也燒了,燒大了就廢了,就根據那些殘缺不全的文字猜吧、溜吧。
以上只是猜測,可以定論的,是有人確是在&ldo;等待&rdo;。這種情況在當年的檔案中是不難見到的,連關東憲兵司令部也說某某部隊&ldo;其行動卻最為消沉&rdo;(請讀者理解,就不注釋了)。而在&ldo;王康信&rdo;指示不要孤注一擲,要積蓄力量,準備更大事變後,一些人等待得好像更心安理得了。連批評北滿不執行&ldo;中代信&rdo;是&ldo;妄加曲解,故作誤會&rdo;的人,後來也說&ldo;必須排除那些無根據的再等更大事變的機會主義的觀點&rdo;。
在趙尚志的心目中,&ldo;準備&rdo;也不僅僅是磨刀擦槍,等到大事變到來再躍出塹壕,而是現在就要主動、積極地作戰,向敵人統治薄弱地帶突擊。他沒有說出&ldo;我們也是大事變的促成者&rdo;這樣的話,他是用行動說的。
&ldo;大事變&rdo;這3個字,對於終年在山林僻壤遊擊的抗聯官兵,已是夠費解的了。問題還在於&ldo;我們的策略現時不是將所有的反日力量&l;孤注一擲&r;&rdo;,究竟有沒有、有多少針對性?即便認為七七事變爆發是大事變到來了的人,也沒有孤注一擲,拼命一戰。老熊蹲倉般等待著的,倒有人在。趙尚志和北滿臨時省委,則認為七七事變還不是大事變。趙尚志的&ldo;打&rdo;字當頭,3軍、3路軍的遠徵,更是與孤注一擲風馬牛不相及。
&ldo;曲解&rdo;兩個字頻繁出現的第一個高峰,是在貫徹執行&ldo;1&iddot;26&rdo;指示信期間,楊靖宇、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等人,都曾被批評為&ldo;曲解&rdo;統一戰線為&ldo;上層勾結&rdo;。而珠湯聯席會議後,則是吉東和北滿互相指責對方&ldo;曲解&rdo;這個,&ldo;曲解&rdo;那個。再後來,這個是不是帽子的東西,就逐漸歸結、集中到趙尚志的頭上了。
&ldo;我們的領袖王明同志&rdo;
王明,原名陳紹禹,字露清。他有許多筆名、化名和俄譯化名,&ldo;王明&rdo;是1931年在蘇聯擔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後使用的名字。
1904年,王明生於安徽省六安縣金家寨鎮。父親陳嘉渭在鎮子裡開個小店,經營竹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六安縣六區反帝大同盟主席和赤色互濟會主席,國民黨佔領金家寨後,還組織群眾給紅軍送鹽送鞋。王明是家中長子,弟弟妹妹都是黨員,先後參加革命,小妹妹還參加了長徵。
王明聰明,六歲讀書,八歲即能寫對聯賣錢,補貼家用。十六歲考入省立第三甲種農業學校,又考入武昌商科大學,並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前面介紹了本書許多人物在五卅運動中的作為。或者投身其間,或者置身事外,或者逆潮流而動,這是那個時代的青年學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