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另一個問題好像也隨之而來了。1軍軍部、1師、3師和2軍4師西征,主力走了,留下的還能堅持下去嗎?這是不是意味著放棄南滿?而沒了南滿的牽制、呼應,那對北滿、吉東和東滿又意味著什麼?
而此時,西征先鋒1師已經出發多日,並可能發現西征無望,決定東返了。
兩年後的5月,在輯安縣老嶺召開的1路軍和南滿省委高幹會議上,楊靖宇又提出應該與關內八路軍取得聯絡。無論什麼樣的問題,南滿好像都能比較容易地解決。會議決定,從1師、2師抽調兵力補充3師,由3師先行再次西征,1師、2師隨後跟進。只是因為不久程斌叛變,西征一事已無從顧及,才不了了之。
軍事智謀的首要特徵,不是想做什麼,而是能夠做到什麼‐‐寫了《西征勝利歌》的楊靖宇,在3師仍然失利後,真的認為是能成功的嗎?
挺進東邊道的南征,從群眾條件到自然地理,途經的都是敵人統治薄弱地區。西征則正好相反。兩次西征,1軍兵力折損近半,而且都是精銳,元氣大傷。1軍成立以來,損失慘重莫過如此。這種代價是再難承受的。時過兩年,各地&ldo;集團部落&rdo;已趨完成,日偽統治更加嚴厲,勞師遠徵,難度自然更大。這些,楊靖宇應是非常清楚的,那他為什麼還要繼續西征呢?
在各個時期的史料和著作中,沒見到有關1軍、1路軍西征問題的爭議。這是不難理解的。唯一的例外,是時任2軍6師師長的金日成,在回憶錄中說:&ldo;王德泰一開始就表示懷疑&rdo;,&ldo;離開山區的根據地,遠徵平原,也是犯忌的。這不符合遊擊戰的要求。我們不能因為關內的工農紅軍東徵而隨之西征&rdo;。金日成也認為&ldo;熱河遠徵計劃是非常冒險和不切實際的&rdo;,並說共產國際曾多次發出西征指令,指令是王明擬定的,&ldo;他所擬定的指令,不是以個人的名義,而是以共產國際的名義下達的&rdo;。
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即主觀上屬意西征的楊靖宇,客觀上並非明知不可為而非為不可,而只是做出這樣一個決定‐‐這樣既不違背組織原則,今後又可伺機而動。
1937年2月13日,《中共吉東省委、第五軍黨委書記周保中關於東北抗日聯軍建立&ldo;路軍&rdo;提綱草稿》中說:
第一路軍應該以奉天為活動中心目標,在保持原有東邊道活動地帶之同時,應將自己主力活動力量橫斷南滿路。另一部出沒安奉線進入三角地帶,以分敵勢,必要時,阻礙日賊由朝鮮海岸經漢城而長驅入遼西北滿,遮斷其交通聯絡。此南滿黨東滿黨去秋決定之行動極為正確。
在莫斯科瞎指揮的王明,把一切都搞亂了。
在王明的視野中,北滿有3軍、6軍、9軍,吉東有4軍、5軍、7軍、8軍、10軍,東滿有2軍,南滿有1軍,1軍主力再西出遼西、熱河,活躍於長城內外,與關內紅軍(八路軍)聯合作戰,這是一幅多麼恢弘壯觀的畫卷呀!果真如此,政治、軍事影響將是巨大的,實踐也將證明1軍在那裡是可以堅持到底的。日本投降後,最先闖進東北的中國軍隊,就是冀東的八路軍。
王明大概被自己構想的宏圖陶醉了。
問題是1軍有透過敵人的心腹地帶到達那裡的可能性嗎?
抗聯各軍大都有遠徵的經歷,由於時間、空間和目的不盡相同,結局也不一樣。而1軍的西征,某種意義上,就是王明的一相情願。
另一個問題也就來了:王明一相情願,楊靖宇不懂&ldo;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do;嗎?
這是個謎嗎?
第12章 &ldo;鮮血培養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