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崇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過考試,考中了的,叫做&ldo;會試&rdo;,會試的第一名叫&ldo;會員&rdo;,取得會試的資格才能進行第三級考試,就是殿試。
三、殿試,殿試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宮太和殿前考試,所以叫&ldo;殿試&rdo;,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朝廷的考試,所以也叫&ldo;廷試&rdo;。殿試考試是一天,開始在天安門前考試,後來在太和殿前考試,有時候也在保和殿前考試,地點經常變化。大部分時間是在太和殿前考試,太和殿前,康熙的時候,露天,每人一個小桌,沒有凳子,站著書寫,時間是在陰曆的三月或者四月。乾隆的時候,就統一定在四月二十一舉行殿試。殿試考的,結果取中了,就叫&ldo;進士&rdo;,進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個人,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親自定,考官把參加殿試的考卷大約選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後點前三名,點出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舉考試的時候,連中三元是很難的。就是鄉試的時候,我得了解元,會試的時候,我得了會元,殿試的時候又得了狀元,就是連中三元,三個考試都考第一。整個清朝入關後268年,得三元者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他是得了解元和會元,乾隆說,這個人連中兩元了,就讓他連中三元吧,他就連中了三原,這是很僥倖的。
清朝的科舉考試,一共進行了112科,大體上三年一次,有時候也加科,就是加一次考試。參加考試的人數很多,你像光緒九年,參加會試考試是16000人,取中者,考中的308人,比我們今天高考難多了。清朝112科進士,總共多少人呢?總共是26846人,平均大體上一年100人。道光以後,中國人口四萬萬,每年平均取一百個進士,可見考試之難。乾隆的時候有一個特別規定,就是臺灣到北京來參加會試的,它有一個規定就是每十人取一人,是比較優惠的一個條件。
清朝的進士的考試最低的一次是81個人,最多的一次是399個人,就是每年數字不完全一樣,平均算起來大體上每一屆就是每一科,大體每一科300人上下,所以考進士是很難的。進士裡面得了狀元就更難了,狀元裡面有很多的故事,我舉幾個例子跟大家說一說。
第一個,狀元叫孫承恩,這是順治的時候得的狀元。殿試的時候取十名考卷送到皇帝面前,請他點前三名。這裡面有一個人叫孫承恩,推薦他做第一。順治要點他做狀元的時候,突然想起個事情來,前一個時期流放了一個人,發配,那個人叫孫暘,這個人和孫承恩是不是一家人,如果是一家子這事就值得考慮了。順治拿不定主意,他就讓大學士王熙快去訪查,大學士王熙接到順治的指令之後,很快地騎著馬就到了孫承恩的寓所,把剛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孫承恩,王熙說:&ldo;今昇天沉淵決此一言&rdo;,就在你這一句話。孫承恩想了想說:孫暘和我是一家人。王熙覺得很遺憾,這件事情只有順治皇帝、他和本人知道,別人都不知道。你這句話決定你一生的命運,說你再慎重考慮。孫承恩說:就這樣吧,我要忠誠,要如實地報告,我和孫暘是一家的。王熙非常惋惜,認為狀元這下肯定在那不行了,打著馬就趕緊回到皇宮。這個時候,順治正秉燭在那等待王熙的回答,王熙回去以後給順治如實奏報,順治說這個人很忠誠,很正直,就是他了,做狀元。
康熙的時候,狀元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李蟠,蟠桃那&ldo;蟠&rdo;。殿試的考試在太和殿,前面考試,站著,陰曆的三月還是很冷的,在那兒做文章,有的人就嚇得直哆嗦,旁邊還有兵看著呢。規定的時間,李蟠沒有答完卷子,就催他交卷。他就跟旁邊那護軍一邊哭著,一邊央求:他說一生事業就在這一會了,請你寬限。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