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第1/3頁)
[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另一個純心理學的解釋,是米&iddot;謝&iddot;戈巴契夫由衷地、強烈地厭惡流血對抗。要是1988年在蘇姆蓋特能以俄國傳統方式在燈柱上吊死十來個帶頭械鬥的人(我相信,這是破壞勢力第一次考驗戈巴契夫體制的牢固程度),要是能及時幹掉喪心病狂的茲&iddot;加姆薩胡爾季阿及其親信,要是1991年12月能在別洛韋日密林地區降下一個傘兵師(一個團也行),逮捕那三個對國家失去任何責任心、追名逐利的地方負責人……但是米&iddot;謝&iddot;戈巴契夫不能這樣幹,我想,不僅是出於害怕歷史會對他製造的流血事件記上一筆,而首先是出於他對這個歷史‐‐我們俄國的歷史‐‐的理解:哪怕很糟,時間很長,磕磕絆絆,罵聲不斷,大失所望,但是這一次決不能流血。這樣也許俄羅斯有機會最終擺脫這個多少年來的&ldo;魔圈&rdo;,因為鮮血和暴力只會產生新的鮮血和暴力,而後者又會產生新的鮮血和新的暴力,以致永無盡頭。
米&iddot;謝&iddot;戈巴契夫所實現的蘇聯對外政策的根本性轉折,今天在許多人看來同樣十分複雜,決不簡單。一方面,不能不讚賞他的決心,他堅決摧毀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教條和陳規、把世界分成兩個瘋狂的武裝對抗陣營的思維,以及我國和西方頑固的冷戰心理,冷戰沒有變成&ldo;熱&rdo;戰,只是因為雙方都構造了&ldo;有保證的相互消滅&rdo;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消滅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可能性。戈巴契夫當時提出的&ldo;新思維&rdo;確實是全新的思維;從與我們過去的敵人對立到結成夥伴關係;實際相互監控的裁減軍備的前景;放棄任何帝國意圖,包括所謂的&ldo;世界社會主義體系&rdo;;重新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包括同意兩德統一;蘇聯逐漸擺脫多年以來的國際孤立狀態,開放蘇聯邊界;最後,從阿富汗撤軍‐‐不說很久以前,就是在1980年代前5年有哪一個人會想到發生類似的事情呢?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並非一定要流血(4)
但是批評&ldo;戈巴契夫轉折&rdo;的人自有其道理。例如,怎麼能退出歐洲?怎麼能無償地、&ldo;隨便地&rdo;、優美地大手一揮就同意兩德統一?國家的實際利益在哪裡?連幾十億、幾百億的蘇聯財產實際上都沒有得到補償就留在這些國家裡,更不說任何類似的政治決策本身都應該有獨立的價值。蘇聯在40年中以低於世界價格70的價格向經互會國家供應十分重要的能源和原料,反過來,以高於世界價格200的價格購進這些國家質量不佳的產品,而沒有為此獲得任何補償。相反,前經互會歐洲國家今天卻向我們索要蘇聯欠他們的大約100億美元的債務,而德國現在可以說是我們的最強硬的蘇聯債務的債權人。至於第二個&ldo;馬歇爾計劃&rdo;即外國集中援助新的俄國革命(這一回是民主的市場革命),卻一事無成‐‐新的國際情勢下的高尚精神原來完全是單方面的。簡單地說,關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會東擴的說法,完全是利用我們的天真欺騙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一開始不能用檔案將這個約定記錄在案。如此等等。
我以為,可以承認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條件是:完全用會計的算盤來衡量政治尤其是對外政策。首先,如常言所說,腦袋都掉了,何必哭頭髮。我們要是不作這些讓步(或退卻,問題不在用什麼詞),不僅說服不了我們西方的主要夥伴,也許更重要的是連自己也說服不了,相信我國確實已告別過去。正是這一擴張主義對外政策從蘇維埃政權一成立起就把俄國變成了全世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