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影響。
惲代英在《新青年》上發表過不少文章。1920 年下半年,陳獨秀、李
漢俊、袁振英以及共產國際代表馬馬耶夫都曾先後到過利群書社,想同惲代
英以及利群書社成員林育南、項英(項德隆)、李書渠、李求實、盧斌、施
洋等,建立更密切的聯絡,使他們早日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武漢黨支部的
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包惠僧等,也曾同惲代英交換過意見。1921 年
夏,利群書社召開大會,擁護無產階級專政,擁護布林什維克式的黨,組織
共存社。1921 年冬至1922 年春,惲代英、林育南、盧斌、項英、李求實等
大多數共存社成員都先後加入了共產黨。
山東濟南最早傳播新文化的是山東省議員、中華革命黨人王樂平,他
在五四運動中,是山東比較活躍的人物,曾代表山東省議會前往上海,籲請
各界支援山東人民收回山東主權,收回青島。1919 年冬,王樂平開辦齊魯
書社,公開推銷全國各地出版的進步書刊,包括《新青年》、《每週評論》、《資
本論入門》、《唯物辯證法》、《俄國革命史》等,在山東傳播馬克思主義。
王樂平是山東政界和文化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他與陳獨秀相識,彼此
保持密切的聯絡,陳獨秀在上海建立共產黨發起組後,致函王樂平,約他在
山東組織共產黨。
王樂平雖然贊成社會主義,但卻不願加入共產黨,他把在山東建立共
產黨的任務讓給他的遠親、同鄉王盡美。
王盡美是山東莒縣北杏村的一位佃家的兒子,12 歲才進私塾讀書,20
歲來到山東第一師範讀書。剛剛來到濟南不久,便遇到了五四運動,他代表
山東學生會去北京,認識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負責對外聯絡的羅章
龍,參加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活動,成為該會的通訊員。這使王盡美的思
想發了變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0 年9 月,王盡美在濟南教育會成立了&ldo;山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rdo;,
參加者最初10 人,後來發展到50 餘人。山東省一中學生鄧恩銘、育英中學
的國文教師王翔千都是積極分子。
鄧恩銘是貴州荔波縣水族集居村寨水浦村人,是水族人,祖父和父親
都是醫生。他6 歲進私塾,10 歲入荔泉書院,16 歲離開貴州來到濟南。他
從西南來到山東,依仗叔父的幫助。他的叔父是清朝進士,在山東做縣令,
寫信要他來濟南讀書。
這樣,鄧恩銘於1917 年10 月來到濟南,進一中學習。五四運動中,
鄧恩銘被推選為一中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兼出版部長,與一師學生領袖王盡
美結識。
王翔千比王盡美大10 歲,是山東諸城人,是王盡美的遠親,因而相識。
王盡美、鄧恩銘等又組織了勵新學會。這是一個學術團體,以研究學
理,促進文化為宗旨,主要活動是發行報刊雜誌,舉辦學術講壇活動,並以
《勵新》半月刊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會員發展到60 餘人。
王盡美、鄧恩銘時常去北京,向李大釗請教如何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
和建立共產主義的組織。
1920 年冬,李大釗派人來濟南幫助王盡美、鄧恩銘建立共產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