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1/3頁)
[英]艾伯特·西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德軍已被削弱到顯而易見的程度時,蘇軍最高統帥部改變了原來的計劃,轉入反攻。反攻採用的樣式是從兩翼進行鉗形包圍,而不是由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進行正面進攻。蘇軍這一次新的反攻,正面寬達六百英里,參戰部隊不下十六個集團軍。蘇軍將在德軍突出陣地的兩端發動進攻以殲滅德中央集團軍群:科涅夫的加里寧方面軍從加里寧和託爾若克地區向斯摩稜斯克方向發起突擊;而朱可夫西方方面軍的左翼與已緊逼古德里安的由切列維欽科指揮的新改編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一起從南面走一條弧線向北推進,即從史達林諾哥爾斯克到蘇希尼契,然後再向維亞茲馬和斯摩稜斯克推進。庫羅奇金的西北方面軍奉命在科涅夫的西面實施輔助性的但更為深遠的突擊。這一突擊是從迭米揚斯克-奧斯塔什科夫地區發起,概略地沿著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分界線向前發展。整個反攻的意圖是用左右兩路大軍(右路為兩支軍隊)將德軍包圍在幾乎是從莫斯科到斯摩稜斯克縱深大約為二百英里的口袋之中。與此同時,在莫斯科地區的西方方面軍的右翼將繼續向西進逼,儘量牽制德軍,防止德軍撤退。莫斯科十分樂觀,政治局也確信首都已轉危為安,故於12月15日命令中央委員會和主要政府機關從古比雪夫遷回。
同一天,德軍正處於危險的時刻,希特勒又推翻了勃勞希契的決定。他禁止任何撤退,並於12月16日命令德軍必須在自己的陣地上進行殊死抵抗,即使在兩翼或後方出現敵人也不準後退。忍氣吞聲、疲勞不堪的勃勞希契,這時竟被元首貶為草包。他已瀕臨精神崩潰,於是被一腳踢開,打發退休。他的退休對希特勒和納粹黨來說正合時宜,因為這意味著羅斯托夫和莫斯科城下的失敗完全是勃勞希契的責任。然而,對德國的盟國來說,勃勞希契退休的訊息卻不是一個愉快的意外。
誰也無法肯定希特勒堅持在莫斯科以西死守陣地是否正確。在敵人強大壓力下撤退,特別是在冬季那種可怕的條件下撤退,很容易轉化為潰逃,最後以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告終。但是可以肯定,元首考慮的主要不是這一軍事因素,而是威望和局勢的穩定。很多德軍指揮官,很可能是大多數,都認為希特勒命令原地不動是正確的,可以使德國避免一次重大失敗。但另一方面,也有充分理由認為,應該在最有利的時刻與蘇軍脫離接觸,並儘快撤退,丟棄不能行動的火炮和車輛,即使一直退到維亞茲馬和斯摩稜斯克也未嘗不可。守不住防線或是不能成功地與敵脫離接觸和撤退勢必演變成潰退戰,那是一種代價高昂而危險的作戰行動,後來果然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中央集團軍群儘管拼死防守,也堅持不了幾天,在其後的五個星期裡被迫到處後退,其後退的幅度在一百至二百英里之間。大批火炮和車輛丟失了。冬天的嚴寒,而不是戰鬥,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亡。對於德軍來說,此時人員的損失比裝備的損失更難以承受。
包克的戰線呈弧形,這無形之中加長了戰線。既然德國陸軍總部和中央集團軍群都沒有任何預備隊迎擊蘇軍的反攻,只有遲守一條較短的防線才可能抽出一些預備隊。另外還有一條更為有力的論據說明德軍必須儘快地進行戰略撤退。德軍未能打下莫斯科,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解決空間和運動的問題。德軍運輸線長,又不可靠,供應不足。部隊精疲力竭,既無營房,又無冬衣,而它的對手蘇軍穿得暖,吃得飽,物資和軍火供應充足,其基地僅離前線二十英里左右。此外,蘇軍部隊還貯備有充足的彈藥和糧食。在這種情況下,德軍一旦發現他們不可能攻克莫斯科,還不退到維亞茲馬或斯摩稜斯克,就顯得不明智了。蘇軍戰士雖說確實能吃苦耐勞並習慣於寒冷的氣候條件,但在追擊二百英里之後,就差不多會象德軍一樣無力成功地進行一次重大戰役。蘇軍同樣缺少運輸工具,他們主要依靠騎兵和雪橇進行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