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2頁)
[英]艾伯特·西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3月27日,南斯拉夫發生政變,蘇聯與西莫維奇將軍為首的新政府舉行了談判。這就進一步威脅到德國的翼側,必須用武力消滅南斯拉夫。一個新的進攻計劃即&ldo;第25號&rdo;行動很快擬成,德意兩軍從奧地利和的裡雅斯特實施突擊,德匈兩軍越過多瑙河實施突擊。&ldo;馬麗他&rdo;行動的右翼向西轉移,另外德國還從為進攻蘇聯所集結的部隊中撤回一部分陸軍師。此時顯而易見,巴爾幹戰爭不可能在5月中旬圓滿結束,那些師不能及時趕回去參加入侵蘇聯初期的軍事行動,與此同時,希特勒也發現他的兵力過於分散。他又不願減少那些佔領挪威和西歐的師,因為他過分地害怕英國登陸。這樣,到4月7日,他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原先預定的5月15日這個入侵日向後推遲五週左右。
德國某些辯解者認為,巴爾幹的局勢與這次入侵日的推遲毫無關係,因為他們認定,1941年暮春,融化的冰雪與春雨所造成的河水泛濫肯定要使預定的入侵日推遲。然而,波蘭河流的大水在6月初已經退下去,因此即使在中部戰線,河水無論怎樣泛濫也只能使入侵日推遲二三週。入侵日的推遲是由於天氣造成的論調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不管天氣怎樣,保障巴爾幹翼側的安全都是必要的,所以入侵日非推遲五週不可。
蘇聯中部地區適宜作戰的季節是從6月到10月(到了秋季,路上的泥濘就會使部隊的運動暫時受阻),或者是從6月到冬季開始的12月初。由於作戰的季節如此短暫,因而將入侵日推遲五週是件非同小可的事。不過,這次推遲的時間還沒有後來那一次拖延的時間長。那一次是在同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群停止不前,而希特勒卻與勃勞希契、哈爾德進行著幾乎是毫無休止的爭論。即使將這兩次推遲加在一起所浪費的時間也不是德國在1941年失敗的唯一原因。政治與軍事目標的混亂、最高統帥部的機能不全、情報不靈以及資源短缺等主要原因都必須綜合考慮。
希特勒需要同盟國。他首先轉應羅馬尼亞和芬蘭這兩個國家,因為它們已遭受蘇聯的侵略。羅馬尼亞願意參戰,但是它參戰的目的只限於其切身利益,即收複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以及獲得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之間的部分烏克蘭地區。可是,由於羅馬尼亞對德國的依賴太大,以致它的願望只能退居第二位,不得不向伏爾加河前進。芬蘭不斷受到蘇聯的威脅,也答應進行戰爭準備,但是它的處境變得很特殊,確實與羅馬尼亞不同。眾所公認,芬蘭同意德國駐挪威的陸軍派出一支遠徵軍進駐芬蘭屬拉普蘭和芬蘭中部地區,而且還配屬給德軍一個芬蘭軍,這支部隊的任務是確保佩薩莫鎳礦區的安全和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但是,列寧格勒以北拉多加湖和卡累利阿地峽附近的南部主要戰線,芬蘭是不容德國干涉的。德軍希望芬蘭軍隊從北面奪取列寧格勒,而芬軍的參戰目的只是為了收復冬季戰爭中割讓給蘇聯的領土。爾後,芬蘭就以此為滿足,靜觀事態的發展了。芬蘭總司令曼納海姆極不歡迎德軍介入南部戰事,後來就將德軍借給他的布蘭登堡師退回,並且拒絕再指揮任何德國部隊。在軍事上他更不會聽從德國的指揮。
義大利以及斯洛伐克這個傀儡國都將派遣軍隊進攻蘇聯。匈牙利則對英國有友好的感情,這是一個原因,另外,由於希特勒這個原奧匈帝國的公民對匈牙利有反感,所以匈牙利被排除在整個計劃的制定和準備工作之外。但希特勒還是想在最後一刻讓匈牙利參戰。
希特勒征服波蘭、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的輝煌戰果,不完全是因為德軍擁有數量、質量上的優勢。德國經濟已走上了戰爭的軌道而且還儲備了各種軍火。德國的戰爭準備,比英國、大英國協或大英帝國搶先四年。1939年到1941年德國是能夠打敗它的鄰國的,因為這些鄰國的工業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