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第1/2頁)
[英]艾伯特·西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這時,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對於元首的全球戰略目標都有些懷疑。如果向蘇聯開戰真是必要的話,他們認為消滅蘇軍是壓倒一切的目標,經濟方面的考慮不能佔優勢地位。進攻莫斯科將吸引敵主要兵力;奪取莫斯科地區不僅將使蘇聯失去控制,交通聯絡斷絕,而且,將在蘇軍的戰線上開啟一個巨大缺口。
在12月5日的會議上,勃勞希契向希特勒表露了他的想法,他對德國空軍是否有力量對英、蘇兩面作戰,表示懷疑。當希特勒尖刻地告訴他,如果對蘇戰爭不拖長,德國空軍能夠在兩條戰線上作戰時,勃勞希契就閉口不談這個問題了。哈爾德繼而強調中央集團軍群主要突擊方向應為莫斯科的重要性,還強調兩翼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一旦需要就能應付來自波羅的海或烏克蘭的翼側攻擊。可是,希特勒對此充耳不聞,他以截然相反的觀點加以反駁,這些觀點有的是他自己的,有的來自他跟戈林、約德爾的談話。他又一次重申了保衛帝國領土不受空中襲擊的必要性;這就需要距離和縱深。經濟目標也事關重大,不可等閒事之。他認為,克里姆林宮將死守波羅的海與烏克蘭,因為那裡有海港,在經濟上有重要意義,他們在中部倒會慷慨退讓。德軍奪取莫斯科畢竟&ldo;不是那麼很重要&rdo;。中央集團軍群的強大兩翼側要準備向北進入波羅的海,或向南進入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尤其使他感興趣。這時,勃勞希契站出來支援哈爾德,他強調了斯摩稜斯克-莫斯科這條歷史上的交通要道在蘇聯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結果被一陣嘲笑壓制下去。嘲笑者認為,只有老朽不堪的人才想得出這種陳腐見解!於是,最後定下的初期計劃是,中央集團軍群推進到斯摩稜斯克-奧爾沙陸橋,此後希特勒就不準備進一步採取行動了。這種功虧一簣的做法是造成1941年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
德國陸軍總部沒有堅持澄清戰爭目標和執行作戰計劃的方法,這顯然是他們的過錯。不過,希特勒牢牢地控制著德國整個戰爭機器,他象他的先驅者&ldo;決定命運的人&rdo;一樣,相信他自己的命運。因此,陸軍總部只好把事情擱置起來,他們相信,船到橋頭自會直,希特勒的非非之想要是無人提起,就會自行消失。同時,陸軍總部加強了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希望他們透過波羅的海國家的速度能象中央集團軍群向斯摩稜斯克推進速度一樣快,避免在攻打莫斯科之前使軍事行動停頓下來。12月17日呈送希特勒簽署的第21號指令沒有足夠重視希特勒的最新指示。這沒有逃過他那銳利的眼睛和牢固的記憶,於是他修改了這個方案,明確規定:要優先保證肅清波羅的海的敵人,奪取列寧格勒與喀琅施塔得;為此目的,中央集團軍群要向北抽調強大的裝甲部隊。只有達成上述目標,才能恢復對莫斯科的攻勢。這次攻勢原名&ldo;弗裡茨&rdo;,後來奉希特勒之命改為&ldo;巴巴羅薩&rdo;,這是以12世紀死於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菲特烈一世的名字命名的,這個新名字給這場戰爭塗上了聖戰的色彩。第21號指令(即&ldo;巴巴羅薩&rdo;行動)是希特勒以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身份於1940年12月18日簽署的。
第21號指令在目標、語言與形式上都雜亂無章,含糊不清。開頭幾行講的目標是以一場快速的戰爭擊潰蘇俄。可是在&ldo;總目的&rdo;這個標題下,卻又說這一行動的最後目標是沿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全線建立一道屏障,以對付俄國的亞洲部分。從指令的正文部分可以找出希特勒的手跡,他頭銜很多,時而出現是實業家與經濟學家,時而出現是最高統帥,時而又是(下至軍一級的)陸軍部隊指揮官(他討論了在羅瓦涅米地區使用二、三個師的細節問題),時而甚至成了&ldo;飛行員希特勒&rdo;,因為他指示德國空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