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多餘的話》時的瞿秋白,想來沒有預見到後來韋君宜們的遭遇,如果預見到了,他一定會更少顧忌,也一定會把話說得更明白些。讓我用楊團的一番話,結束這篇已很冗長但並未盡意的文章吧:&ldo;母親後來曾告訴我:她參加革命就準備好了犧牲一切,但是沒想到要犧牲的還有自己的良心。------母親苦苦追求了一輩子,卻在眼淚全都乾涸的時候才大徹大悟:窮盡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奮鬥,換來的究竟是什麼?當她重溫自己那時的理想,當她不能不承認後來犧牲一切所追隨的,都與自己那時的理想相悖,彷彿繞地球一圈又回到了原地,怎能不追悔平生,痛徹骨髓呢?&rdo;(11)這番話,很大程度上也適用於瞿秋白。
2002年10月16日
注釋:
(1)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瞿秋白研究》第四輯。
(3)(4)《瞿秋白研究》第五輯。
(5)瞿獨伊《懷念父親》,載《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二期。
(6)見王觀泉《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瞿秋白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0頁。
(7)同(6)第604頁。
(8)見《伍修權同志回憶錄》,載《中共黨史資料》1982年第一輯。
(9)(11)《回應韋君宜&iddot;代序》。
(10)吳小龍《悲情&iddot;人格&iddot;思考》,載《隨筆》2002年第四期。
風高防火與振翅灑水‐‐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
魯迅的不罵蔣介石與胡適的敢罵蔣介石(1)
問題的提起
魯迅與胡適確實有著多方面的可比性。而最近幾年,將這二人放在一起談論、比較者,也時有所見。當然,這些論者的視角、眼光和結論,往往是頗有差異的。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魯、胡二人進行比較,我也不只一次地從他人的口頭或筆下見識過。這種比較的理路是,1927年後,魯、胡二人都長期批評過國民黨,但魯迅卻從未指名道姓地斥責過作為國民黨&ldo;黨魁&rdo;的蔣介石,而胡適則在有生之年多次這樣做過。從這一事實,便能夠&ldo;邏輯&rdo;地得出這樣的結論:胡適比魯迅更有勇氣、更富於戰鬥精神、更不在乎一己安危;或者說,與胡適相比,魯迅更世故、更善於自我保護、更膽怯懦弱。這種角度的比較,還是以這樣的背景為前提的: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ldo;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rdo;,一直說魯迅在與國民黨政權的鬥爭中是&ldo;毫無畏懼&rdo;的,是&ldo;前腳跨出門去,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來&rdo;的,一直把魯迅說成是&ldo;民族魂&rdo;;而對胡適,則加諸種種惡諡,說他是國民黨的&ldo;走狗&rdo;,說他軟弱妥協,說他稍遇壓力便&ldo;寧彎不折&rdo;------而今天從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角度對二人進行比較,則無疑有著&ldo;撥亂反正&rdo;、&ldo;把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rdo;之意。
僅僅在是否指名道姓地罵過蔣介石這一點上做文章,殊是無謂。但這一問題確又是牽一髮而動&ldo;二&rdo;身的那根&ldo;發&rdo;。從這一角度出發,深究下去,會接觸到魯、胡二人不同的政治觀念、現實姿態等一系列大問題。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是與對共產黨的洗清同時進行的,或者說,&ldo;清黨&rdo;,是南京政府真正的&ldo;開國大典&rdo;。對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