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自清的不領美國救濟糧(5)
2003年8月20日
注釋:
(1)關於美國對華援助情況,可參見《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華民國事件人物錄》(上海人民出版社)等書。
(2)(3)見《文史資料選輯》第83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
(4)見左玉河《張東蓀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0頁。
(5)收入吳晗《春天集》。
(6)見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頁。
(7)見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第388頁。
(8)見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第331頁。
(9)見葉篤義《雖九死其猶未悔》,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10)關於張東蓀情形,見左玉河《張東蓀傳》。
良知的在場與缺席‐‐毛澤東對丁玲命運與人格的影響
毛澤東對丁玲命運和人格的影響(1)
&ldo;比年得順境何事憂心忡忡令我三思&rdo;1986年3月14日,丁玲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公墓禮堂舉行。韋君宜先生送上了這樣一副輓聯:早歲慕英名女人鬱積重重因君一吐比年得順境何事憂心忡忡令我三思這是丁玲晚年秘書王增如在《無奈的涅槃‐‐丁玲逝世前後》(收入汪洪編《左右說丁玲》一書,工人出版社2001年)這篇長文中透露的。在眾多&ldo;諛墓&rdo;式的輓詞悼語中,韋君宜先生的這副輓聯別具一格,也別有深意。上聯是對丁玲《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等早期作品的肯定,也可以說是對早年的丁玲表達一種讚美、一絲懷念;下聯,則流露出對丁玲晚年行狀的困惑,也可以說是對晚年的丁玲表達一種委婉的質疑、一絲溫和的譴責。我想,一定是韋君宜先生認為丁玲晚年行狀關乎某種十分重大的問題,不然她不會在&ldo;蓋棺論定&rdo;的場合以輓聯的方式,表達對一位&ldo;革命前輩&rdo;的困惑、質疑和譴責。
丁玲1932年加入中共,韋君宜加入中共的時間則是1936年,雖然相差只有四年,但在中共的革命代際上卻是兩代人:丁玲屬於&ldo;左聯&rdo;一代,韋君宜則屬於&ldo;一二&iddot;九&rdo;一代。說丁玲是韋君宜的&ldo;革命前輩&rdo;並無大錯,而且某種意義上,丁玲還可算是韋君宜的&ldo;革命導師&rdo;。韋君宜在《思痛錄》的&ldo;緣起&rdo;部分對自己當初之所以&ldo;當共產黨&rdo;有這樣的說明:&ldo;有什麼路走?惟一的抗日之路是左傾的路,尤其是左傾文學的路。魯迅、茅盾、郭沫若、丁玲、巴金------這些名字差不多統領了中國文壇。連不屬左派的文人也是隻見往左倒,不往右傾。毛澤東說中國有文化新軍,確實不假。我就因中學的一個老師介紹,讀了這些左翼作品,方知道真抗日的只有左派。&rdo;其實在&ldo;一二&iddot;九&rdo;這一時段絕望於國民黨而選擇了共產黨的知識青年中,不只一個人是因為受了左翼文學的誘導,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例如,曾彥修(嚴秀)先生說自己之所以在1937年&ldo;投奔延安&rdo;,也是30年代左翼文藝影響所致:&ldo;沒有三十年代上半葉進步書刊的啟蒙,我根本不會到延安去,根本不會相信共產黨正確。&rdo;(見《曾彥修自述》,收入邢小群《凝望夕陽》一書,青島出版社1998年)。再例如,前中共高官、曾任過江蘇省委書記和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