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們再去勸英宗,針對英宗張口就說:&ldo;太后待我無恩&rdo;,韓琦說:&ldo;父母慈愛而兒子孝,這不足為道。只有父母不慈,兒子不失孝道,這才值得稱頌。何況父母豈有不慈愛的?&rdo;英宗若有所悟,兩宮關係略有緩解。
即位後的大半年間,英宗身體時好時壞,到這年歲末,他已能夠御殿視朝了。次年,改元治平,英宗已經可以不知疲倦的處理政務。曹太后原對朝政並無興趣,這時卻無還政之意,似與兩宮不和有關。在韓琦等朝臣看來,女主垂簾乃迫不得已,久不還政更非盛世之象。臺諫、侍從請求太后歸政的奏章接二連三呈上來,迫使太后撤簾的輿論已到火候。
一天,稟事以後,韓琦單獨留下,要求太后允准他辭去相位,出靈州郡。曹太后明白他的意圖,說:&ldo;相公豈可求退?老身每日在此,甚非得已,且容先退。&rdo;韓琦立即稱賀太后還政,賢明超過東漢馬皇后和鄧皇后,追問道:&ldo;臺諫也有章疏請太后歸政,不知決定何日撤簾?&rdo;曹太后似有不悅,起身入內。韓琦大聲喝令儀鸞司撤簾,幃簾拉開,猶能見到太后背影。
一說,曹太后總把皇帝玉璽放在自己宮中,英宗外出巡幸時,他也帶上玉璽同往。韓琦就安排太后與英宗出外祈雨,回宮後他當即以民眾皆歡慰、臺諫有奏章為由,奏請太后還政。太后惱怒道:&ldo;叫做也由相公,不叫做也由相公。&rdo;韓琦立在簾外,不撤簾就不下殿,曹太后只得被迫還政。
儘管記載頗多異同,但曹太后歸政迫於形勢,出於無奈,在臺諫官一再諫諍下,由韓琦主其事則毫無疑問。由於這種制約機制的有效存在,兼之宋代家法對母后干政約束甚嚴,兩宋儘管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多達八人,卻從未危亂政局。
英宗親政之初,頗欲有所作為,親自點名把仁宗超頗有直聲的諫官唐介召入朝,讓他權御史中丞,做自己的耳目,去彈擊奸邪小人。但他似乎並不像《宋史》本紀稱頌的那樣,是什麼&ldo;明哲之資&rdo;。他缺乏根據的懷疑人,認定在他立為皇子一事上,三司使蔡襄向仁宗發過不好的議論,就違反宋代君主不得暗示臺諫彈劾某官的做法,唆使諫官傅堯俞奏彈蔡襄,遭到拒絕以後,還是把蔡襄攆出了朝廷。英宗的生性固執集中體現在濮議上,這是牽動英宗朝的大事件。
英宗立為皇子時,正在為生父濮安懿王守喪。位居九五之尊以後,血濃於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為皇帝。治平二年(1065年),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問題交給禮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討論。按照儒家禮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統,就應該以先皇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為考妣;秦漢以來那些推尊其父母為皇帝皇后的做法,都是見譏於當時、非議於後世的。
於是,朝臣們很快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派。一派主張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伯,理由是&ldo;為人後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rdo;。這派以臺諫官為主體,有司馬光、賈黯、呂誨、呂大防、範純仁、傅堯俞等,還包括不少禮官和侍從等朝臣,例如翰林學士王珪、判太常寺范鎮、知制誥韓維、權三司使呂公弼等,聲勢相當浩大。另一派主張英宗應該稱濮王為皇考,理由是&ldo;出繼之子,對所繼所生皆稱父母&rdo;。這一派都是宰執大臣,有韓琦、歐陽修、曾公亮、趙槩等,中書大權在握。雙方各執一詞,引經據典,唇槍舌劍,不亦樂乎。
臺諫制度經真宗一朝的完善,臺諫官敢言直諫的元氣經仁宗一朝的涵育,正進入沛然浩蕩的時期。宰執堅持皇考說,激怒了於禮於理都略占上風的臺諫官。臺諫官本來就有監督制約相權的職能,他們認為宰執固執皇考說就是&ldo;臣權太盛、邪議幹正&rdo;。不過,臺諫官對大臣的彈劾最終還需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