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雲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夷簡自景祐四年因與王曾紛爭同時罷相以後,僅隔三年就第三次入相。在西夏侵擾政事蜩螗的形勢下,康定元年(1040年),仁宗再一次起用這位能臣來應付危局。不過在對西夏的戰爭中,未見他有高明的勝算,倒還是他的後輩范仲淹與韓琦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三次為相,以在劉太后聽政時期安定政局的貢獻最大。因當國日久,政敵不少,他在明道廢后風波中洩私憤、黜臺諫的作法,也為時論所非議。他已經老了,終於上書,自求罷相。新任諫官蔡襄抨擊他要對西北的戰敗、國家的積弱和政府的渙散負擔全部責任。宋朝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儘管責任決不是完全在他的身上,但他宰相也做到了頭。
次年四月,呂夷簡罷相,在此前後,宋仁宗調整了宰執班子。原樞密使兼同平章事章得象和晏殊同為宰相,其下執政有參知政事范仲淹和賈昌朝,樞密使杜衍,樞密副使韓琦和富弼。樞密使最先任命的是夏竦,但遭到臺諫官強烈的論劾,說他為人&ldo;邪傾險陂&rdo;,在對夏戰爭中&ldo;畏懦苟且&rdo;,便改判亳州,這就埋下了他後來對范仲淹新政的嫉恨。當時的臺諫官也有較大的調整,御史中丞是王拱辰,他在反對夏竦入主政府上也是很堅決的。名相王旦的兒子王素與歐陽修、餘靖都被新任命為諫官,都是三十來歲意氣風發的年齡。
慶曆三年,對西夏和戰尚未定局,但宋朝許多弊病也在戰時暴露無遺。這年五月,沂州士卒王倫率眾起事,參加的主要是士兵,其後還有大量饑民加入。隊伍從沂州(今山東臨沂)北向青州(今山東益都),然後南下經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楚州(今江蘇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一直打到揚州,最後朝廷派出大軍圍剿,七月,才在和州(今安徽和縣)被擊潰。
兩個月後,張海和郭邈山在商山(今陝西商縣東南)揭竿而起,起初只有數十人,後來不斷有饑民和叛兵加入進來,他們轉戰京西十餘州郡,最後韓琦調集精銳才將他們剿滅。
令人驚駭的是,兩支起事隊伍所至州縣,官吏不是作鳥獸散,就是&ldo;金帛牛酒,使人迎勞&rdo;,甚至把兵甲作為禮物,讓起事首領入主縣衙,充分暴露了地方吏治的廢弛和腐敗。類似的兵變和民變,時人驚呼&ldo;一年多如一年,一夥強於一夥&rdo;。內亂外患所凸現的各種深層次問題,昭示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年齡層次來看當時的宰執班子,首相章得象與樞密使杜衍六十開外,另一宰相晏殊與參知政事范仲淹五十出頭,其他如韓琦、富弼等都在三四十歲之間。
再來看他們的政治傾向。晏殊雖與范仲淹同屬中間年齡段,但他以神童入仕,出名頗早,天聖時已做到樞密副使,范仲淹、韓琦和富弼都是他推薦進用的,他還是富弼的老丈人,在人事關係上,它與改革派相當密切,但在政治態度上,卻比較持重保守。
倒還是年齡比晏殊大十來歲的杜衍來的思想開通些,他是新入館閣的著名詩人蘇舜欽的泰山,對范仲淹和富弼抱有好感,但對范仲淹那些年輕追隨者,例如石介、歐陽修的某些過激言論並不以為然。
章得象為人&ldo;渾厚有容&rdo;,他看到仁宗進用范仲淹、韓琦和富弼,讓他們經劃當世急務,儘管與後一輩有著代溝,卻也能夠涵容,直到後來新政失敗,他才對人說:&ldo;我們常見小孩蹦跳遊戲,總禁止不得,一直到碰牆才會停止。當其舉步時,勢難阻遏。&rdo;這就是他對改革的根本態度。因而章得象、晏殊和杜衍地位雖高,卻沒有成為政治改革的領袖人物。
早在仁宗親政初年,范仲淹就以直言敢諫而被呂夷簡指為朋黨的核心人物,而今他位居執政,在處理西夏問題上也表現出遠見卓識,在臺諫與館閣中有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