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少人被摔了個七葷八素,更多的人則原地待命,等待上級下達新的作戰指令。可是等了好久,卻什麼也沒有等到。
只因為守軍長官傅伏愛並不在軍中‐‐根本無人發號施令。
原來,傅長官覺得整天看著堆土山,當工頭,啥都幹不了,甚是無趣,於是便私自出營散心去了。然而,就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雙方的形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戲劇性變化。
如果他當時留在軍中,並及時指揮軍隊衝進安市城的缺口,為後續主力開啟進城的道路,他將是此戰的頭號功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於是,傅伏愛成了頭號罪人,被軍法處置‐‐斬首示眾。
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瞬間。
殺了傅伏愛,唐軍開始繼續猛攻,無奈土山不怕石塊砸,也不怕火燒,後面又和城牆相連,標準的易守難攻之地,因此唐軍的衝擊依然沒有取得什麼效果。
作為罪人傅伏愛的頂頭上司和前線指揮官,李道宗王爺主動赤著腳來向李世民皇帝負荊請罪,並得到了寬宥。
就在這時,西伯利亞寒流開始南下,遼東草木枯黃,樹葉落盡,河流結冰,唐軍的作戰環境越來越惡劣。而由於拖延的時間太久,冬裝和糧食的供應都日益緊張。為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而無法應對,唐太宗李世民無奈之下決定班師回國。
此時,意外的一幕出現了:以孤城獨自擋住了唐朝雄軍的安市城守將在城牆上遠遠地向唐軍叩拜,恭送大唐皇帝陛下回國。而李世民也惺惺相惜,派人賞賜了這位將軍綢緞一百匹,以獎勵他對本國的忠心和勇氣。雙方在一片和和氣氣的氛圍中就此停戰。
此次遠徵高句麗,唐軍共計攻陷城池十座,被殺的高句麗軍在四萬以上,唐軍損失近兩千人。但是出征戰馬的損失率卻極高,回到國內的僅剩下不到30。
從這個角度來說,高句麗軍損失嚴重,唐軍主力則幾乎毫髮未傷。然而,史書在提及這次親徵時,包括唐太宗本人都幾乎眾口一詞地將之視作是一場敗仗。這又是為何?
因為戰爭,不是考慮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看是否消滅了敵軍的有生力量,並且是否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
儘管,從戰術上來看,除安市城外,其餘戰役都基本順利地完成,並且屢屢創出以少勝多的佳績,充分體現了唐軍訓練有素和經驗豐富的優勢。然而,最後因糧食耗盡而被迫退兵,卻使得之前的一場場勝仗打上了個大大的折扣。
毫無疑問,此時高句麗的有生力量遠不如開戰前,然而卻也不是就此徹底一蹶不振。唐軍撤走後沒過多久,高句麗又趾高氣揚地發動了對新羅的戰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此次東徵並沒有實現徹底摧毀高句麗軍事力量的目標。
此次東徵,真正的結果應該說是撤回,而非敗回,然而,數次成功地擊敗了高句麗大軍,結果卻在一座孤城面前被阻擋住了前進的步伐,考慮到兩國的綜合國力對比,實在不能說是什麼光彩的勝利。
對此,不少人認為,長孫無忌故作忠貞之狀,以一個軍事外行的身份否定了突擊平壤的妙計,實乃此次事件的禍首。但我以為不然,當年李世民可以不顧全體官員的齊聲反對,堅持自己的決定,現在更沒有理由因為長孫無忌一人的阻撓就改變心意。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晚年的李世民也開始趨於保守,力求四平八穩,早已失去了年青時橫掃六合的勇氣。
人遇到挫折時往往會沉靜下來,李世民也不例外。回國的路上,李世民著實想了很多。
他想到了魏徵,那個可氣又可敬的老頭兒,那個敢於和他當庭爭辯的倔老頭兒。如果他還活在人世,自己還會不會發起這場親徵?
應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