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呵呵,可憐一旁愁容滿面的李治還不知道,他離太子的寶座又近了一步啦。
而最終讓李世民的心理天平發生傾斜的,並不是長孫無忌等大臣,而是那個已經被廢為庶人,即將前往黔州流放的前太子‐‐李承乾。
臨行前,李承乾最後一次拜見了父皇。父子相見,恍若隔世,彼此都有些恍惚:父親為帝,兒為儲君,就像是昨日之事。而如今一個依然是高高在上,另一個卻已淪為了披枷帶鐐的囚徒,無限期流放蠻荒之地,從此不能再見。兩人四目相對,都覺得有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半晌,還是李世民先長長嘆了一口氣:&ldo;唉!&rdo;
李承乾自知已無希望再享榮華富貴,反倒看得開了,苦笑道:&ldo;父親不必為兒擔心,兒臣罪孽深重,自當前往邊疆好好反省。&rdo;
聽了這話,李世民倒有些忍不住了:&ldo;承乾。你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呢?&rdo;
李承乾爽朗一笑:&ldo;父親!想當初兒臣貴為太子,夫復何求?然而魏王李泰圖謀孩兒的地位,日夜不停。兒臣深感不安,因此才連結朝中大臣,只求自保而已。不料少不更事,不能明辨是非。身邊宵小之輩和別有用心之徒趁機將兒臣誘入歧途,才做出種種不軌之事。現在兒臣咎由自取,流放他鄉,亦無怨無悔。只是李泰之所作所為皆為太子之位,倘若流放兒臣而立李泰,怕是正中其下懷!&rdo;
這可謂李承乾的肺腑之言,已經從政治角逐中退出的他對於李泰的心思反而比當局者迷的父親看的更加清晰。
聽了他的話,李世民方才發覺自己似乎已在李泰精心安排的道路上走了很遠。
李承乾走了,李世民也回過味來:倘若立了李泰,那些奸邪之徒必將以之為榜樣,認為憑藉陰謀詭計便可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倘若李泰登了基,以他的手腕和性格,只怕李承乾和李治都難以活命。反之,若是立李治做接班人,以他的為人和胸懷,李承乾和李泰反倒可能保得平安。
問題是,就算李治能寬待兄弟,以他的能力又怎能治理好這麼大一個國家呢?
舉棋不定的時候,李世民總是習慣性地找長孫無忌來商量。
長孫無忌是李治的堅定支持者。他之所以選中李治,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
首先,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一共育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個兒子,從血緣和關係的親密角度來看,他勢必要支援三人中的一個。李承乾誤入歧途,不成器,難以擔當大任,現在又罪行確鑿,貶為庶人,已不在考慮之列;李泰雖有才華,卻恃寵而驕,平日裡和這個舅舅並不親密。而且他已網羅了一批門人,以富二代和高幹子弟為主,頗有些從長孫無忌等老一輩人物手中搶班奪權的意思,對自己將來不利,也是能不選則不選;而李治雖然為人有些懦弱,但深受正統觀念影響,崇敬孔孟之道,對自己更是尊重有加,最重要的是便於掌控,自己可以放心大膽地施展抱負。
其次,考慮到貞觀年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都已步入正軌,各方面人才都比較充裕,相信集這些人的力量完全可以使整個局面穩定地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皇帝麼,只要不是暴君、昏君,在我長孫無忌等人的指引下必能帶領大唐進一步繁榮昌盛。而作為顧命大臣的我,百年之後,也可名垂千古。生為賢臣良輔,死亦流芳百世,此生不虛矣!
有了這個指導思想,李承乾被廢後,長孫無忌便不遺餘力地支援李治上位。他一方面不斷向李世民灌輸李治的優點,另一方面也在朝中散播資訊造勢,暗示皇上有意立李治為太子。
於是,整個局面,開始戲劇性地向原本沒有奪嫡念頭的晉王李治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