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葉護可汗雖不如麴文泰那樣對佛教無比虔誠,卻也十分開明,對博學的玄奘也是給與了高階別的接待。
然而生性豪爽的葉護可汗對於玄奘取經之行卻有著自己的看法。兩人見面後,葉護可汗隨即坦言:&ldo;法師的志願我十分欽佩。只是天竺氣候炎熱,看你這細皮嫩肉的白淨模樣,到了那裡只怕會被曬化掉。天竺人我見過,長得又黑又瘦,毫無氣派。那種地方,能有什麼東西值得你不辭萬裡前去?&rdo;
人各有志,對於葉護可汗的話,玄奘不好加以辯駁,只得把自己前往天竺求取真經的想法和決心又闡述了一遍。
雖然想法不一致,但葉護可汗還是非常尊重玄奘的意願,盛情款待幾日後便派人護送他們啟程。
終於,在翻過興都庫什山脈後,玄奘一行進入了北印度。
第三十一章 天竺揚名
當時的印度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分裂為若干小國,信仰也多種多樣,有佛教、婆羅門教以及許多五花八門的其他宗教。好在這些本土宗教都還沒有進化到&ldo;原教旨主義&rdo;這一階段,彼此之間包容共存,不像今天非要鬥個你死我活,分個高下不可,所以這一時期的印度文化頗有些像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身處異國他鄉,語言溝通是第一要務。於是玄奘除了四處遇塔掃塔,逢寺拜佛和學習經典外,還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一帶)停留了兩年,向當地的法師學習宣告學(天竺的文字文典)和因名學(天竺的邏輯推理)。
然而,佛教可不是單純的燒香拜佛這麼簡單。自釋迦牟尼去世以後,佛教教義經過不斷地發展和闡發,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教派。總體而言,這些教派又可分為大乘和小乘兩派。
這兩種教派的區別,就算我現在立刻得道,成了高僧,再寫上一年也很難完全講清楚。好在咱們不是上佛學院,在下就大大地現世一回,稍微講一下下。
首先從對&ldo;佛&rdo;的認識上來看,小乘派認為世上只有一個佛,即如來,其他人則可以透過自己的不斷宗教修練,拋卻紅塵,達到阿羅漢果,即可以斷盡煩惱,超脫輪迴,只是不能成佛;大乘派則認為整個世界有無數佛存在,釋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人們可以透過修行,達到佛果,成為&ldo;菩薩&rdo;(&ldo;菩薩&rdo;一詞指具有大覺心的眾生,也即是說,有了&ldo;大覺心&rdo;的人乃至生物,就有了佛果,都可叫做&ldo;菩薩&rdo;)。
其次,關於修行的內容方面,小乘派主張拋卻一切煩惱慾望,了生死,去貪愛,以一種出世的態度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解脫;而大乘派則認為佛法講究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達到一種既善其身,又兼濟天下的狀態,是一種入世的態度。
第三,從教義闡述的世界觀來說,小乘派認為只存在佛法中的&ldo;我&rdo;,即法我,而沒有作為人的&ldo;我&rdo;;大乘派則認為兩者都不存在,都是虛空,整個宇宙便是依據各種認識而存在的,沒有了認識也就沒有了一切。
玄奘本因中土佛經說法不一才萌生了取經的想法,加上沿途又經歷諸多苦難之事,早已把懲惡揚善,濟世安民作為自己的終生理想。就沖這一點,主張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教對他就更具吸引力。
因為迦濕彌羅國所存的佛經大多為小乘教派,所以誓求真理的他決定繼續一路向南,前往釋迦牟尼得道之地‐‐恆河邊上的摩揭提國。
玄奘和同伴們一邊走,一邊向沿途遇到的僧侶和其他博學之人學習各種經典,平日裡還經常在集市上為當地的百姓講經。由於學識淵博,闡述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