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租庸調製的實施是基於當時人少地多,國家需要修養生息的國情基礎之上。它的實施充分調動了最廣大農民朋友的勞動積極性,政府財政收入也逐年增加。飽經戰亂的關中、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很快就重現了勃勃生機。而沒有太多遭受戰爭洗禮的江南等富庶之地的經濟也愈加繁榮起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貞觀初年,全國總人口不到三百萬戶,一斗米的價值等同於一匹絹。而到了貞觀四年,一斗米只要四五個銅錢,牛羊漫山遍野,人口和物產數量都大為增加。
經濟的迅速復甦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社會治安的改善。那時幾乎家家都可以&ldo;夜不閉戶&rdo;,當年全國被判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共計不過區區二十九人,時號&ldo;太平&rdo;。
政治、經濟的全面復甦還帶來了民族的空前團結。據史書記載,當時四方蠻夷歸附竟高達一百二十萬人之眾。
第十六章 名將登場
隨著大唐帝國政治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國家軍事力量的極大增強,李世民內心深處隱藏的復仇之火又開始熊熊燃燒起來。&ldo;渭水之盟&rdo;就像是落在他內心深處的一塊頑疾,不去不快!東突厥,等著吧,早晚要讓你把欠我的連本帶息都吐出來!
機會很快就來了。因為北面的東突厥正歡快地走在下坡的星光大道上呢。作為一個軍事統領,頡利是有一定表現的,但作為一個政治上的領導者,他卻並不稱職。
多次南下擄掠讓他充分感受了中原地區的富庶,大大拓寬了眼界。垂涎於大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的同時,他更是對中原皇帝的權威和奢華風儀羨慕不已。
李淵那小子做得,我也做得!
為了不引起部落酋長們的反對,頡利還是隻稱可汗,但實際上卻在積極效仿中原,準備行一把皇帝之實。
可是事情總是到做時方知道難。
著手準備後他才傻了眼:身邊的人,和自己一樣,都是打小在馬背上長大,論騎術和戰鬥力那自然是沒的說,可要是讓他們起草個檔案或編寫個制度那可真是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了。
怎麼辦?
要說也很簡單,另外找個精通此道的人便是。
可惜,尋遍突厥也沒找到所要的人才,只好去打隔壁漢人的主意。於是,一位名叫趙德言的人物就此登場。
趙德言者,何方人氏不知,春秋幾許不知,有無婚娶不知,何時入突厥不知,如何為頡利可汗所知不知……
趙德言的生平人們知之甚少,只知道這位有些神秘的人物備受頡利的信任與寵愛,負責為東突厥制定製度並監督實施。而這位老兄也&ldo;不負重望&rdo;,制定了整整一籮筐的規章制度,並要求各酋長、貴族嚴格恪守。
問題很快就出現了:頡利想過皇帝的生活,手下人卻不願當漢化的臣民。在他們眼中,那些紛繁複雜的條條框框極其無聊,除了讓自己過得越來越不舒服外沒有任何作用。比如,過去找可汗說個事,走進營帳,行個禮就直接開說。現在可好,還沒看見可汗的帳篷呢,就要跪下來磕頭,三跪九叩之後才來到可汗門前,然後是恭恭敬敬地請求侍從們向可汗口頭轉達自己要說的內容(沒辦法,都不識字)。再等上個半天才能從侍從們口中聽到可汗的指示。倘若一次沒表達清意思,還得再多跪上半天。嘿嘿,還真是難為他們了。
自然的,各部落的酋長們開始不滿。本身就不是單一部族的東突厥汗國開始彼此離心離德。
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作為遊牧民族,東突厥本身沒有多少生產能力,主要經濟來源是放牧。但那也只能最多保證填飽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