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武威、古浪、西海等地為代表的西北諸國,從中原擴張至北境版圖時,便開始有交流往來。
中古時期北境只有通陵等大州,雙方商貿、文教、朝貢等各種形式的交流非常友好,彼此還配合打壓金、秦、梁等地的國家勢力,開闢商道走廊。
可等中央王朝陸續設定梁州、秦州,西北諸國對中原的態度就變了,它們或與草原聯盟或是臣服草原。
打草谷,襲擊邊境,年年攻伐不休,烽火狼煙時時飄揚在西北大地上空。
這其實是雙方本質上的利益衝突,中央王朝需要文化相近的西北作為皇子封國,而西北諸國則是想要保持獨立。
中原強盛時一度攻到西海,分封諸多藩國,但也曾在衰弱時被逼回秦州,甚至被打破長城邊關。
如此桀驁不馴,歷代皇子王孫都難降服的西北諸國,居然一朝改天換地,為北境大夏王國所統治。
中央王朝對於新開疆域,根據當地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基本分為三級處理。
第三等由中央設定都護府管轄,第二等由中央設定都督府管轄,第一等才是由中央設定州郡體制,屬於行政直轄。
都護府職能“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中央只負責派駐一定兵力威懾,具體軍事民政大權皆由都護操持。
是以都護之位常常由本地軍閥豪強出任,都護府便如獨立之國,中央只佔據名分大義,約束力較弱。
而都督府職能“掌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廩,總判府事”,以及地區的行政事務,看起來還是軍事民政一體抓,但都督府包括都督在內的主要文武皆由中央派駐。
都護府只算是羈縻控制,都督府卻是實控了,等於是直轄控制前的過渡期。
很多世家公卿聽到西涼都督府的設立,第一反應就是夏國吹牛,夏王周柏為得人望不擇手段。
可等西北變局還有武威戰役的相關情報傳出,一切又似乎合情合理了。
烏蕃國橫空出世一統烏斯域,佛教成為國教,佛道有再興之勢。
這個佛國第一戰便是武德充沛的西北之地,數十小國被強行征服成為烏蕃屬國,可見其手段不凡。
放眼中原諸侯,也沒哪個敢說短時間征服西北,治國開疆不是隻看軍隊武力。
大旭一朝能新開定州,卻沒有哪一代皇帝征服了西北,秦州邊境從開國之時便處於守勢。
烏蕃壓服西北,搜刮資源供養自身,連諸國軍隊也要聽從徵召。
然而就是如此強大的烏蕃國,一朝戰敗,在武威峽道折損十萬大軍。
不管是不是中伏失算,夏軍的實力毋庸置疑,絕對是天下一流強軍。
只是中原諸侯還有一事不解,佛教可以馴服人心,以成千上萬座佛寺控制西北諸國,那夏國又是靠什麼?
都督府不是都護府,總不能是個架子,身為鑄造州鼎的正統人王還不至於如此。
答案只有一個,西北佛寺在幫助夏國維護統治。
出現在大散關外的二十萬兵馬不是虛數,其中大半來自西北兵源。
烏蕃國人道爭鋒失利的情況下,周柏和佛教達成協議,允許夏國境內傳法。
大勝之後還要妥協合作,是無奈之舉,卻也是最有利的辦法。
西涼都督府毗鄰烏斯域,如果雙方不能和解,夏國未來最少要在西涼都督府屯駐十萬級數的強軍,烏蕃國也無法全力經營內政恢復元氣。
北境未下,真龍未成,實在無力分心域外,更何況佛道也能成為他的助力。
那一日鎮壓梵行等高僧,成功降服萬餘佛兵之心,第一支大夏佛兵軍團旋即成立。
周柏親授軍旗,賜號金剛軍,只要經過一年半載的軍陣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