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匈奴的做法卻日益猖狂,特別是在冒頓單於去世後,即位的老上單於年少氣盛,此人的做派十分囂張。比如和漢帝國的往來文書,在尺寸上都要大過漢帝國,以示壓倒漢帝國之意。軍事方面,老上單於幾乎每年都發動進攻,從西北到東北,漢朝邊境狼煙四起,邊軍疲於奔命。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前166年,匈奴軍隊深入到陝西境內,前鋒竟然抵達了西漢皇宮甘泉宮,漢帝國再次派兵征剿,一樣是軍隊還沒到前線,匈奴軍就滿載而歸了。而公元前162年的那一次更過分。匈奴侵擾上谷、漁陽、雲中三地,漢王朝調集13萬大軍開赴北方邊地迎敵,但主帥周亞夫卻太過謹慎,命令部下不能輕易和匈奴交手。結果,在漢朝十幾萬大軍的眼皮底下,匈奴人燒殺搶掠1個月,才在漢軍的&ldo;禮送&rdo;之下,得意洋洋地班師回朝。
到漢文帝去世,其子漢景帝即位後,匈奴的威脅依然有增無減。漢景帝在位期間,西漢帝國曾發生了大規模諸侯反叛事件‐‐七國之亂。匈奴此時在位的軍臣單於,就曾與西漢諸侯吳王密謀,企圖趁機南下奪取漢地。雖然權衡利弊下,軍臣單於沒有貿然行動,只是派重兵屯於漢朝邊境做牽制,但西漢的北部精銳騎兵,也因此被牽制在北方邊境,無法參加平叛戰爭,導致七國之亂持續數月。而七國之亂的平定,對於西漢帝國最大的意義是:中原諸侯與匈奴勾結的隱患被徹底消除,漢帝國從此可以集中充足的人力物力,發動反擊匈奴的戰爭。
就在漢匈之間&ldo;和親&rdo;的67年裡,漢朝透過隱忍的方式,維繫與匈奴之間的和平,而從呂后開始至漢景帝的幾代帝王,也把建設一支足夠與匈奴對抗的強兵作為重點任務。從漢初開始,漢朝就實行馬政,鼓勵養馬,更招募邊地匈奴人到漢朝,為漢朝訓練騎兵,以李廣為代表的新一代騎兵將領也在崛起。到了漢景帝在位時,漢朝的邊地騎兵已經初具規模,七國之亂的轉折點,就是漢朝調數千北邊騎兵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叛軍。到了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後,反擊匈奴的時機已經日漸成熟。
但是,與軍事問題相比,對於漢朝反擊匈奴戰爭來說,更要命的卻是&ldo;思想問題&rdo;。漢朝以&ldo;黃老學說&rdo;治國,奉行的是無為而治政策,放到外交問題上,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次匈奴的訛詐,都儘可能地滿足要求,匈奴的入侵,也大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尤其在漢武帝登基初期,大權掌握在祖母竇太皇太后手中,老太太本身不愛打仗,崇尚休養生息,根基不穩的漢武帝也只好忍氣吞聲。但漢朝國策的更張,已經從這時期的一些政策上露出端倪:漢武帝在宮廷裡倡導射獵,帶頭習武。在登基後的第三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求和大月氏聯合攻擊匈奴,同時在西漢北軍中設定&ldo;八校尉&rdo;,在皇宮內設定&ldo;羽林騎&rdo;,整編精銳騎兵。朝堂之上,原本是上下共識的&ldo;和親&rdo;政策,此時也發生了分裂。新一代的官員們,如王恢等人,都主張整軍備戰,反擊匈奴,與韓安國的&ldo;主和&rdo;派形成對立。雖然在起初&ldo;和親&rdo;政策得到了老臣們的支援,但隨著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后的去世,親政的漢武帝,開始全面推行對匈奴的反擊政策,其中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馬邑誘敵戰。
馬邑,即山西朔縣,是西漢時期漢朝北部重鎮。漢匈&ldo;和親&rdo;時代,這裡是漢匈兩族&ldo;互市&rdo;的場所,素來以經濟繁榮,商旅往來雲集著稱,也是匈奴人一直垂涎的財富之地。公元前133年,大行令王恢獻策,可以以馬邑為誘餌,引誘匈奴單於前來,發動一場圍殲戰,畢其功於一役解決匈奴問題。在經過激烈的朝堂爭辯後,漢武帝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