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
嬴政統一六國的戰爭,始於公元前230年。他採取的是先易後難的方式,打擊的第一個目標,選擇了當時苟延殘喘的韓國。這一年,他派內史騰兵渡黃河,攻打韓國。這場出兵只不過是例行公事,韓國早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只是和秦國稍微接觸了幾下,就立刻繳械投降,韓國就這樣亡國了。
嬴政之所以第一步先打韓國,也不止因為吃柿子挑軟的,依照尉繚的設計,嬴政統一天下的路線圖應該是這樣的,先佔領韓國作為跳板,然後滅掉韓國南北的兩翼,最後滅掉極東的齊國,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戰術,可以透過包圍的態勢,吞併掉各路諸侯國,更可以讓秦國避免可能遭受的夾擊。
在初戰告捷以後,秦國的第二步卻碰到了小釘子,秦國的第二步是滅趙國。公元前229年秦國出兵,這次秦軍再次受挫,又被李牧大敗。眼見得武力無效,秦軍搞起了反間計,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進讒言,結果李牧被害,秦國搬開了一個攔路虎,後面的事情就沒有懸唸了。趙王遷俯首稱臣,趙國公子趙嘉逃跑到了代地,已經不成氣候了。
趙國完了,下一個對手就是燕國,這次嬴政又碰上了一個&ldo;插曲&rdo;,這就是著名的&ldo;荊軻刺秦王&rdo;事件。燕國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假裝覲見秦始皇,卻趁機拔刀行刺,幸虧秦始皇反應夠快,搶先砍斷了荊軻的腿,這才撿回一條命。大難不死的嬴政立刻下令進攻燕國。公元前226年,秦軍佔領了燕國的都城薊,燕王殺了太子丹請降,隨後逃到了遼東‐‐為了一時的偏安,連親兒子也不要了。秦將王賁在進攻燕國的時候摟草打兔子,順便把盤踞代地的趙王嘉也給滅了。
早期的秦國滅六國戰爭,雖然出了一點小插曲,但總體上還是順利的,秦軍節節勝利,一路勢如破竹。但太順利了,卻未必是好事,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就在眼前‐‐楚國。
在戰國的最後階段,如果說哪個國家還能給秦國製造一些麻煩,那應該只有楚國了,這時期的楚國,國都郢都早就被秦國佔領了,他們遷都到了壽春地區。深知楚國巨大經濟軍事潛力的嬴政,決心一定要拔除這個大患。但他一開始並沒有把楚國當盤菜,畢竟這是一個屢敗於秦的國家,還能鬧出多大的風浪,他請手下的將領估算一下,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結果老將王翦說是60萬,年輕將領李信說是20萬。嬴政一開始圖方便,就聽了李信的,結果20萬大軍殺到楚境,沒多長時間就灰飛煙滅了。事實證明王翦的看法是正確的:楚國雖然屢遭重創,但是他們地廣人多,民風彪悍,戰爭潛力非常巨大,輕視他們的結果,就是自己要吃苦頭。
吃了苦頭的嬴政,學乖也快,他立刻向王翦道歉,邀請王翦出馬。王翦還是老樣子,咬死了牙關不鬆口:60萬大軍,一個人也不能少,否則免談。這次王翦要什麼,嬴政就給什麼。出發的時候,王翦的表現卻很奇怪,他一會向嬴政要官,一會向嬴政要賞賜,走一路要一路,可謂獅子大開口。大家都覺得這老頭是不是瘋了,王翦也不爭辯,他心裡卻明白嬴政根本不是一個胸襟寬廣的人,大將領兵在外,不被人妒忌是不可能的,不給國君猜忌更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擺出一副貪得無厭的樣子,告訴嬴政,我不要權,只要錢。事實正如王翦所料,他的這些行動,嬴政不但沒有生氣,相反非常高興。
王翦進入楚國邊境後,就在楚國的邊境要地駐紮,並不急於發動進攻。對面的楚國大將,就是同樣擁兵幾十萬的楚國名將項燕,兩軍在邊境相持了足足一年,項燕最終支援不住,全軍撤退,王翦趁機追殺,一舉重創項燕部,楚國集結起的百萬大軍就此灰飛煙滅。這一戰打得其實兇險無比,王翦勞師襲遠,本身在補給供應等條件上就不如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