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戊戌政變之後,慈禧有一個心患,光緒皇帝還活著。慈禧比光緒皇帝大很多,正常情況下她死在光緒之前,那她死之後,光緒再一上臺,對頑固派來說,就是一場災難,慈禧也怕他再行新政。所以慈禧就想把光緒換掉。
她做了幾次試探,遭到了洋務派大臣的反對,外國列強也反對,你換了皇帝我們要重新遞交國書,我們承不承認這個新皇帝可不一定。
慈禧後來又想出一個辦法,說光緒生病了。外國人表示懷疑,法國大使說可以派醫生到皇宮給光緒看病。慈禧又沒辦法了。
也就是說,慈禧或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皇帝了,外國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因素。
慈禧想換掉光緒,但由於外國人的反對,又不敢換。她就想借外力除掉心患。
這時在華北出現了反洋教運動。反洋教運動很複雜,由於外國的侵略越來越深入,教民和當地農民有衝突,教民不受中國官吏的管理,又有文化上的衝突,這些我不細說了。但是清政府的態度很蹊蹺,這麼大的一場運動,清政府對此竟沒有明確的態度。各個地方官就根據個人的態度來處理問題。袁世凱是反對的,他就堅決鎮壓拳民,但有些地方官比如毓賢是支援的,在山東發展得很快。朝廷呢,今天看了袁世凱的奏摺,覺得應該鎮壓,明天看了的奏摺,覺得應該支援。清朝中央政府對這樣的大事情居然搖擺不定沒有一個明確態度,這也預示了其統治很薄弱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7)
隨著運動的發展,本來搖擺不定的慈禧以及那些頑固派大臣也希望有個力量可以用來抵禦洋人,洋務派就找到了義和團。就說動了慈禧,說義和團有法術刀槍不入。慈禧有點半信半疑,就派了一個叫趙舒翹的大臣到涿州去看看,趙舒翹在離京之前,頑固派的幾個大臣就給他暗示,該怎麼報你自己知道。趙舒翹也就明白了,要按照上司想要的結果去彙報。他看了一圈就跟慈禧說,我看到了。他這話說得很含糊,看到了並不等於就是確實能夠那樣。但慈禧就認為義和團的法術是真的了。中央政府就決定支援義和團。
義和團有滿腔怒火,反洋人,但沒有嚴密的組織,提出口號叫“扶清滅洋”。清政府允許他們進北京。他們本來對洋人充滿憤怒,又有了政府的支援,容易走上極端,比如對所有使用洋東西的人都採取打殺,甚至認為光緒是洋人的一個代表,衝進宮裡要抓光緒。並且提出要外國把康梁送回來。孫中山在海外開始搞起義,義和團就說孫文要反清,在外國的支援下要反清。
義和團很正義,但有農民的盲目性,又沒有一個正確的綱領,所以被慈禧這種最腐朽的政治力量所利用,就越來越過激了。後來八國聯軍進京了,義和團和他們血戰,最後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我覺得重要的是在下面這一點:慈禧在逃亡過程中,為了保住自己的統治,決定和洋人和解,馬上就下了諭旨,讓官兵和洋人一起剿滅義和團。就是說,這時她把一切責任都推到義和團身上了,實際上開始是她支援的,她利用完了,造成大禍,又讓義和團來承擔責任。
我覺得從義和團這件事情,官府和民間都可以吸取相當深刻的教訓。義和團是歷史的悲劇,它是個很正義的運動,卻被一個最腐朽的朝廷利用了。從官府來說,官府不要輕易煽動和利用民眾,因為民眾煽動起來以後,很難控制,它會走上極端,你再想幹預、控制、管理,它會把矛頭對準你。 從民間來說,也要知道哪怕自己的事業是很正義的,也不要走上極端,即便有官府的支援,因為你走上極端的話,最後官府是要收場的,那肯定要拿你做替罪羊的。
歷史能給雙方深刻的教訓。
慈禧為了生存,提出實行新政。實際她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