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此薄待功臣,私心昭然若揭。顯然,新皇帝並不希望兄長回來,所以,出力營救兄長回來的人自然也不是什麼功臣。
滿朝文武都為楊善和袁彬不平。袁彬與英宗關係親密,事先已經入宮拜見英宗及孫太后,得了英宗親信宦官金英的囑咐和提醒,心中早有準備,所以也不以為意,沒有表現出任何驚訝。
而為迎回英宗已賠上全部家當的楊善則有更進一步的看法,他認為越是賞薄,越是顯得英宗為景帝所忌,越顯得他這件大功的蓋世之奇。他沒有冒昧地改去巴結景帝,而是打算坐等時機,只要等到太子朱見深即位,英宗便成了皇帝的父親,自然能夠重見天日。到那時候,楊家的富貴自然滾滾而來。
可惜事與願違,楊善看到了遠處,卻看不到更高處。明景帝在迎接英宗回朝一事上取得重大勝利後,已領悟到臣民不過是皇權下的螻蟻,匍匐活命,仰望求生,對天子有本能的畏懼,卑賤得不足一提。他既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只要他想做的事,沒有做不成的。於是,廢英宗之子、立己子為太子,便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景泰二年(1451年)七月,明景帝朱祁鈺寵愛的妃子杭妃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朱見濟。此時英宗朱祁鎮雖然被軟禁在南宮,不能踏出宮門一步,形若囚徒,但名義上的太子依舊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朱祁鈺對此自然不甘心。從兒子朱見濟落地的時候開始,他便處心積慮地開始了易立太子的計劃。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臨死前,在遺訓中規定了大明皇位繼承製度:即嫡長繼承製,太子立嫡,無嫡立長。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可以兄終弟及。
皇位嫡長子繼承製源於西周時期周公創製,是周公&ldo;制禮作樂&rdo;的重要內容。它是在君主多妻制的情況下,根據母親身份的貴賤尊卑將王子區分為嫡子和庶子,以確立王位繼承人的資格,並依照先嫡後庶、先長後幼的順序,把王位繼承人的資格限制、壓縮在一個人的範圍之內,來保證國家最高權力在一家一姓內部和平過渡。
嫡長子繼承製的產生在當時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直接的原因是基於商代的教訓。商代的王位繼承製度以&ldo;兄終弟及&rdo;為主,但傳弟及盡之後,下面的嗣立者應該是兄之子,還是弟之子呢?理論上應該傳位於兄之子,但往往不是如此,弟都希望能傳給自己的兒子。因此,&ldo;兄終弟及&rdo;制度在執行中具有很大的含糊性和不確定性。商朝自中丁以後。&ldo;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rdo;,就與&ldo;兄終弟及&rdo;制度所造成的紊亂有很大關係。相反,&ldo;自康丁以下,四世傳子,王室比較安定&rdo;。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看到了兩種繼承法的不同治亂後果,為了矯正商朝&ldo;兄終弟及&rdo;繼承製度混亂的弊端,正式創立了嫡長制的繼承製度。
嫡長制確立後,為後代王朝所繼承,延續為&ldo;百王不易之制&rdo;。秦漢以後,除了秦朝因短命而亡沒有來得及立太子、清朝採取秘密建儲制度外,絕大多數王朝都將嫡長制奉為&ldo;萬世上法&rdo;。
但嫡長制在執行過程中既有不可克服的困難,也有人為幹擾的因素。
首先談不可克服的困難。歷史上許多皇后往往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患病早夭,這樣,&ldo;立嫡&rdo;的首要條件得不到保證。舉例來說,秦漢兩朝共有二十八個皇帝,嫡出者僅三人,東漢皇帝竟無一人嫡出。宋代十八個皇帝中,僅三人嫡出。如此可見,嫡子繼位在歷代皇帝中的比例很小。這樣,在不能立嫡的情況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採取推長而立的原則,即在庶出的皇子中選擇年紀最大的作為繼承人。
其次是人為幹擾的因素。皇帝的喜好往往是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