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封藩制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一個重要措施。十分可惜的是,由藩王掌握過大的政治和軍事權力,是與空前提高的中央集權體制相衝突的。朱元璋並沒有想到,在他死後不久,子孫們就大起內訌,禍根便是封藩制。而破壞他北部邊防設計的,正是來自皇族內部對最高權力的爭奪。
對於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他&ldo;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濞之虞&rdo;。
說得最直接的大概要數府學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1376年)星變,朱元璋按慣例詔求直言。葉伯巨當時以國子生授平遙訓,上書直言切諫。他在奏章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封血親諸王及其掌管兵權,皇帝過分依賴嚴刑重罰;以及皇帝治國和建立制度過於匆忙。就第一點,葉伯巨指出,過分熱心地分封諸王可能為將來某一親王僭位創造條件,他甚至預言燕王終將有爭位之舉,&ldo;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rdo;
這份關於藩王危險性預測的奏章,在後來得到了驗證。最富有戲劇性的是,當時燕王朱棣還沒有就藩,葉伯巨居然就預言到了朱棣將來會謀反。
奏書上後,朱元璋大怒道:&ldo;這小子敢離間朕父子骨肉,速速逮來,朕要親手射死他!&rdo;
葉伯巨被枷解到南京,雖然僥倖沒有被朱元璋射殺,但不久便餓死在獄中。更為不幸的是,葉伯巨所言後來果然成了事實。
朱元璋將軍事大權交付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總算才放了心。以親王守邊,內地的各個大城市,也都由自己的兒子出鎮,每一個王國都是軍事中心。這樣,雖然京師遠在東南,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諸親王每年秋天勒兵巡邊,遠到塞外,練兵習武,叫作&ldo;肅清沙漠&rdo;。凡是親王都參與軍務,其中晉王和燕王屢次受命領兵出塞。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都受晉、燕二王節制。軍中大小事務由親王決斷,大事才報告朝廷。晉、燕二王軍權獨重,立功也最多。
朱元璋自以為這樣安排,十分周全。但是他沒有想到,給兒子過重的軍權,會造成皇家的內部矛盾。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皇權與藩王之間積累已久的矛盾便急遽激化。一方面,是朱允炆擔心諸王權力過於強大,積極著手&ldo;削藩&rdo;;另一方面,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們極力要求維護自己既得的權位,最後爆發了&ldo;靖難之役&rdo;。內戰的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敗亡,朱棣奪得皇位,史稱明成祖。
朱棣為奪取皇位所發動的靖難之役給北部邊防帶來巨大的影響,其最關鍵的就是北邊防線出現了兩大缺口:一是大寧都司之廢;二是東勝衛之撤。
朱棣即位後,對北邊的防衛體系重新進行了部署:其一是將諸王防邊的體制改變為大將鎮守邊陲軍鎮的體制,分別派親信大將鎮守遼東、陝西、寧夏、大同、甘肅、宣府、永平山海六處軍事要地;其二是將有威脅的藩王向內地遷徙,或者將藩王的兵權削奪。
其中,對寧王朱權[6]的徙封及大寧都司的內撤對明朝北部邊防影響最大。&ldo;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rdo;。意思是,明成祖朱棣一方面將原來駐守大寧的弟弟寧王朱權徙封南昌,一方面將設在大寧的北平行都司遷往保定。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報答兀良哈三衛對其靖難之役的支援。
大寧都司的內徙,給明朝的北部邊防造成了致命的影響。尤其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