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時候,剛好明廷派往瓦剌的使者都指揮嶽謙回到京師,聲稱英宗皇帝有旨,命郕王&ldo;繼統以奉祭祀&rdo;,意思是讓朱祁鈺繼承皇位。時人包括殿上大臣對此多有質疑,認為嶽謙沒有英宗書證,大為懷疑。
嶽謙到底是否真的奉有英宗朱祁鎮口諭,還是受人指使故意撒謊以說服郕王朱祁鈺,始終沒有明確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嶽謙在關鍵時候起了關鍵的作用,恰到好處地出現,恰到好處地燒了一把火。嶽謙口傳明英宗聖旨後,郕王朱祁鈺這才同意接受孫太后懿旨。朱祁鈺既已被說通,剩下的就是孫太后那一關了。
孫太后沒有政治經驗,卻不是傻子,她很清楚郕王不是她的親生兒子,將來必然不好控制。雖然她遵從丈夫遺願,一直以來善待郕王母子,可這善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她從骨子裡看不起這對出身卑賤的母子。而且郕王並不是唯一的儲君候選人,她的丈夫宣宗皇帝還有一個親弟弟,即襄王朱瞻墡,此時就封襄陽。從血緣上而言,襄王和郕王不相上下,但若要保障自己的利益,顯然襄王朱瞻墡是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在權衡了種種利弊後,孫太后決意迎立朱瞻墡為帝,命人取來襄王金符,派人去襄陽召襄王入京。
這位襄王朱瞻墡為太皇太后張氏親生,在藩王中資望最崇,名聲極好。當年他的兄長宣宗皇帝朱瞻基壯年去世,太子朱祁鎮時年九歲,據說太皇太后張氏一度有要立襄王朱瞻墡為帝的想法,至少當時朱瞻墡有嫡子的身份,是大有機會的。如今,幸運再一次降臨到朱瞻墡頭上。然而,朱瞻墡卻不是個貪戀名利權勢的人,他接到孫太后詔書後,立即上書,請求立太子朱見深為帝,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從旁輔助。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孫太后也沒有其他辦法可想了。她眼下最關心的,是兒子朱祁鎮能否安然無恙地回來。至於誰當皇帝的問題,反而在其次。
就在這個時候,孫太后聽到流言,大臣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於是,孫太后在司禮太監金英和興安的陪同下,召見于謙等重臣垂詢。
于謙自然主張立郕王為帝,這已是經過朝議的定論。對於立郕王后英宗朱祁鎮的安危與去向問題,于謙在拜見孫太后時也有一番解釋,他認為:立新皇帝後,英宗該被尊為太上皇。立郕王為帝,則太上皇歸國有日;立太子為帝,則太上皇還國無期。因為如果立郕王,也先手中的太上皇將變為&ldo;空質&rdo;。立太子為帝,因為太子年幼,如果太上皇歸國,即便不復位,也必然訓政。這樣,對也先而言,太上皇仍然奇貨可居,還會繼續有種種要挾的行動。
重臣們紛紛贊同於謙的意見。孫太后雖然不願意看到郕王朱祁鈺當上皇帝,但她並非有主見的女人,事已如此,她也無可奈何,只好同意按群臣的意見辦。
臨退出前,心思縝密的于謙還提了一個旁人不敢觸及的敏感話題,那就是如果英宗朱祁鎮能夠歸國,會不會復位?
孫太后還沒有回答,司禮監宦官興安已經搶著回答道:&ldo;自然還是太上皇。&rdo;
孫太后為情勢所迫,只好也跟著道:&ldo;太上皇歸國,名號不變。&rdo;明確表示即使朱祁鎮歸國,仍然只能當太上皇,不再是大明的皇帝。
于謙等人退出後,孫太后陷入巨大的失落中。但她隨後又想到了一個更為長遠的問題:她的孫子朱見深仍為皇太子,新皇帝卻是朱祁鈺。自古以來父死子繼,朱祁鈺雖然現在還沒有兒子,但其人還年輕,將來有了兒子後,有什麼理由不改立他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就跟她曾費盡心機要當皇后一樣,朱祁鈺也一定會想方設法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位,改立他自己的兒子為儲君,這算不算是一種巧妙的因果報應?
孫太后雖然不那麼精明,但她畢竟經歷過險惡的宮廷鬥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