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仙凡之戀,生之法則 (第1/2頁)
遇見阿點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禹一路疏通水道,遇山開山,遇窪築堤,將洪水引向東海。
為了治水,不知費盡了多少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
他親自率領眾人風餐露宿,三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東海。
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
因為治水的功勞,於是舜帝也效仿堯帝,在功德圓滿,前往火雲洞之前,將共主之位禪讓給了大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因此,大禹成為共主之後,便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並且大禹還建立了夏朝,為人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以陽城為帝都,規定帝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大禹改定歷日稱為夏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夏朝建立以後,大禹又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在會議上,大禹身穿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檢討自己的過失。
四方諸侯按照兩排,相對而立,齊向大禹稽首行禮,大禹在臺上也稽首答禮。
禮畢之後,大禹便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
“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
大家都明白大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有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塗山之會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上青銅之金。
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於是大禹便想到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青銅,鑄造成九個大鼎,對應九州,也就是:
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
鑄成的鼎上刻有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等等。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
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而且九州鼎鑄成之日,還有九龍出現,代表著人與龍族的聯盟。這九龍以自己的精血融入到九鼎之中。
催動九鼎,一可進行攻伐,二則是形成一座巨大的結界,可以將整個人族疆土九州之地盡皆籠罩在其中,庇護人族,防禦八方。
大禹鑄成這九鼎,也終於是功德圓滿,成為五帝最後的一帝,前往進駐火雲洞,鎮壓人族氣運。
然而,大禹退位離開之時,雖然效仿堯帝舜帝,將帝位禪讓給了益。
但益卻未能坐穩自己的寶座,很快,大禹之子啟就造反了。
啟斬殺了益,繼承大禹的帝位,成為了夏朝的第二任帝王。
而從此,“公天下”也是變成了“家天下”,“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
夏氏族原姓姒,啟登帝位之後,便改用國名“夏”為姓。
同時,啟也不再用“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