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周再一次參加朝議。
奉天殿內,沒他什麼事,他現在仍舊列在文臣之列,當天就是聽完一眾人的進言後,出了奉天殿就會跟蕭敬一起去乾清宮。
他跟別的大臣完全不同。
當天卻是皇帝跟內閣就《大明會典》攤牌的日子,因為張周當天入宮時,已將他所編撰的《大明會典》成書,送到宮裡來,皇帝也不打算親自看,畢竟看不懂,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完成。
但事卻不能洩露出去,在朝議結束之後,劉健也得到吩咐,讓一起去一趟乾清宮商議事情。
“劉閣老,不知所為何事?最近朝中可有大事,需要多番內廷商議?”
屠滽作為吏部尚書,走過去好奇問了一句。
劉健等閣臣最近被皇帝乾清宮召見的次數有點多,屠滽作為吏部尚書卻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他也想知道皇帝跟內閣之間在搞什麼名堂。
劉健不想回答。
如果被人知道《大明會典》由一個人修撰完成,剩下的人全都是擺設,別說是內閣三人,就連整個翰林院體系都要因此蒙羞,現在皇帝只跟他們幾個閣臣還有王鏊說了這件事,也是很給面子了,如果再讓屠滽他們知道……那就等於是將醜聞公之於眾。
謝遷湊過來笑道:“沒什麼大事,翰林院上下都在忙呢。”
“是啊,是啊。”
有大臣過來湊一臉,還在應聲。
翰林院忙嗎?
可能吧。
大明各級的官府,要說最清閒自在的,可能就屬於翰林院的官,都說那是清貴之所,一個個每天都無所事事,甚至點卯的事都不用做,跟別的衙門上下緊張的氛圍完全不同。
這邊說話被謝遷打岔,劉健也尋著機會出來,跟隨小太監一起往乾清宮方向走。
……
……
乾清宮內。
一整套的《大明會典》擺放在那,劉健到來時,張周已經跟皇帝談了好半天了,而且是談笑風生那種。
皇帝也不在書案之後,跟張周近乎是並排站著,一點架子都沒有。
劉健曾經也憧憬著皇帝可以跟他們文臣之間如此平等相處相待……但這不過是夢想,卻好像全都在張周身上實現了。
“劉卿家來了。”朱佑樘不等劉健施禮,便抬手示意他不用拘泥那麼多君臣禮數,“一早朝議之前,朕就派人告知過閣部,今日要找人校對秉寬所修的《會典》,但此事不能對外聲張,除了翰林王學士之外,最好只有一兩人參與其中,劉閣老可有想好找誰?”
劉健面色為難。
這麼一整套書,說是校對,但其實是審查。
看這套書是否真的如張周和程敏政之前吹的那樣,到了可以直接刊行的地步,這麼費時費力的工作,涉及到考證等事,找一兩個人來……鬧呢?
難道讓我們內閣這三個老傢伙也參與校對?就算再加上王鏊,這工作量也大到驚人啊。
張周笑道:“劉閣老是否覺得人力不足呢?有關考證的事,在下特別準備了一份書卷,涉及到出處和循例的部分,應該能輕省不少。”
張周之所所以沒直接就把書拿出來,而是要先行準備,甚至還去問林瀚和程敏政的意見,更多是因為有些法例、衙門涵蓋職責等,照本宣科容易,但畢竟是“口說無憑”,不能你說這個職位該幹嘛就幹嘛,需要有出處,沒有出處的則需要援引先例,比如說在正統、成化年間出過什麼事,當時朝廷用什麼辦法來解決,當時朝議有什麼結論之類的。
這是充分考慮到文官會挑刺。
本來雙方就不對付,現在張周還越權把翰林院的工作給幹了,等於說張周的下馬威越來越狠,文官那邊在窒息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