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斯湖湘,繼往開來。更多的血加入紅色湘水洪流,黃興、陳天華、禹之謨、宋教仁、蔣翊武、焦達峰、蔡鍔……他們終於把清王朝玩下去了。雖然湖南還是貧窮,還是苦難,還是落寞,畢竟給湘江岸畔後來的漢子,開闢了一條大紅大紅的血色之路。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來了,他攜著鄧中夏、蔡和生、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瀏陽河九曲迴腸的堅忍不拔,瀟湘百折不撓的蕩氣迴腸,練達了紅色湘江抽刀斷水水更流的韌性。1916年暑假,寄居江邊的毛澤東主編《湘江評論》,創辦《新湖南》,進行革命宣傳。鄧中夏、蔡和森等先後集囿於此。紅色湘江,燃燒著湖湘文化智者的風采,熾熱了湖湘文化積極入世的儒家風範,從宋代嶽麓書院的朱張會講,到近代毛澤東的《湘江評論》,其間的名士巨匠在湘江岸畔,風雲際會,炳燭高懸。湘江這股紅墨水,註定著更改整個華夏曆史的命運,註定如火炬一般氣宇軒昂,從容大度,恢弘有力。湖湘男人在燃著的水邊,擁有“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的氣度與大略,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胸襟與情懷,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遠大志向與崇高目標。
湘江有著一條深沉的情感線,深入華夏沃土,網四方雲動,在歷史的程序中扮演著母親般慈愛與血色共存的角色。紅軍長征中的湘江戰役,就是一種明證。
湘江之戰,浴血驚魂,悽切人寰。
敵機走了又來,貼著江面,連駕駛員都能看清楚,重炮轟炸、高射機關炮掃射,落水的騾馬高揚著頭顱,發出絕望的慘叫,血色裡漂浮著無數紅軍的屍體……
這是冰寒徹骨的1934年12月,沒有衝過湘江的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餘部突圍至湘江支流,湘南永明沱水畔,強渡沱水時再次遭襲,不幸受傷被俘。在敵人的擔架上,陳樹湘乘敵人不備毅然絞斷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隨後師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和各團的指揮員都相繼犧牲,全師只剩下幾百人退回山裡,準備打游擊,又被敵人團團困住,最後,全師指戰員幾乎無一倖存。
7天7夜,中央紅軍由萬銳減至3萬,衡嶽哀婉,瀟湘悲歌。湖湘百姓說,“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
如今,湘江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入長沙城,經三汊磯轉西北,至喬口出望城,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25公里,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
關於水:隱逸性靈顯智慧(7)
蜿蜒曲折的紅色湘水,不僅給予湖湘兒女以寧靜、富饒與殷實,更以其精髓哺育湘人之腦,賦予無以匹敵的靈氣。她領銜著資水、沅水與澧水,書寫傳奇,開創偉業,與長江黃河一起奔流。
桃花江是美人窩
“桃花江是個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比不上美人多。”這是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歌者為湖南湘潭人黎錦暉(1891—1967)。黎錦暉字均荃,毛澤東的老鄉,毛澤東常以均荃老兄相稱。這首歌沾桃花江的光,還是歌讓江出了名,只有均荃老兄說得清楚。
1928年5月的黃昏,降臨在新加坡椰樹成蔭的海灘上。夕陽,大海,海風,柔浪,沙灘。歌舞的青年男女……“多像家鄉的桃花江!”礁石上有對青年男女竊竊私語。女人叫徐來,男人就是黎錦暉。如畫的桃花江,如詩的桃江美女,濃濃的鄉愁,一時讓黎錦暉靈感乍現。黎錦暉唱一句,徐來記一句,一首叫《桃花江是美人窩》的歌就這麼成了。當年的黎錦暉,應南洋商人劉雨的邀請,組建了“中華歌舞團”,在東南亞巡迴演出。於是,《桃花江是美人窩》很快在境外流傳開來,30年代初傳到大陸,傳到黎錦暉的家鄉湖南。
黎錦暉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