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5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庾袞就這樣悉心地照料著哥哥,過了一百多天之後,奇蹟出現了,哥哥的身體不但好了起來,瘟疫也退去了。後來家人也都回來了,見此情景,高興萬分。
戒驕戒躁—諸侯之孝章第三(3)
在中國,孝悌是不分家的,孝道並不僅僅止於孝敬父母,還包括兄友弟恭,兄弟間的相互扶持也是孝的一個組成部分。庾袞在災難面前對兄長無微不至的照顧正體現了這一點。瘟疫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身份顯赫而退避三舍,然而人間的真情卻可以驅散病魔。
裴秀使客敬母
裴秀,字季彥,西晉河東聞喜人。父親裴潛曾經擔任三國曹魏時的尚書令,而裴秀也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才能,成為西晉的名臣,官拜尚書令,並且被封為濟川侯。裴秀從小就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八歲即能賦詩作文,人稱其有神童之目。而且,裴秀從小就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裴秀是小妾所生,其生母身份卑微,因此常常受到嫡母宣氏的歧視和虐待。有一次,家裡大宴賓客,嫡母宣氏命裴秀生母給客人上菜,客人看到端菜的是裴秀生母后就全都站了起來,並且都對她行禮,接過她手裡的菜不讓她再端。宣氏在屏風後面看到了這一幕,心中頓時明白這都是因為裴秀,於是感嘆道:“像她這樣卑微的身份而能受到賓客們如此的禮遇和尊敬,這都是因為秀兒的緣故啊!”從此以後,宣氏再也沒有輕慢過裴秀的生母。 一個人顯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懼,但是高尚的品德和節操卻更加能夠令人敬佩。孝道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人格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動身邊的人,而一個位高權重的人的孝心可以引導整個社會的正氣。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經言札記】古代諸侯的職責,是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轄群眾;下受民眾的擁戴, 以服從天子。一國所有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要政,都得由他處理。這種地位極容易犯欺上瞞下的錯誤。犯了這種錯誤,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眾怨恨,那麼他的榮華富貴也就到頭了。如果用謹慎小心的態度,處理一切事物,那麼,他對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對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可以長時間地享受職位帶來的利祿,而不至於危殆不安。財務處理得當,收支平衡,庫存充裕,人民生活富足,那麼,這種國富民康的社會現象,可以保持久遠,個人的榮祿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不危不溢”“長守富貴”,是諸位諸侯立身行遠的長久之計;居上不驕和制節謹慎的作風,是諸侯當行的孝道;戒慎恐懼,才是諸侯盡孝的真正要道。
【故事演繹】
晏子不陪齊國君犧牲臣下對君王應該是盡孝盡忠,但是君王也應該“在上不驕”。如果君王無道,怎麼能夠讓臣子忠誠於他呢?
晏子是春秋時的齊國人,就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的主人翁。晏子生活在春秋時代,比孔子大概早30年,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他輔佐了齊國三代君王,為齊國的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還留下了《晏子春秋》這本書,後來的呂不韋編《呂氏春秋》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的影響。
在《晏子春秋》中,記載了一段齊景公與晏子的對話,討論的是君臣之間的關係。
齊景公問晏子作為忠臣應該怎麼侍奉國君,晏子說:“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意思是:“國君有難的時候,做臣下的不要替國君殉難;當國君出逃的時候,做臣下的不要追隨國君出逃。”齊景公聽後很不高興,說:“國君將土地、爵位都給了臣下,國君這時有難,為什麼做臣下的就不能夠為國君殉難、追隨國君出逃呢?那樣的行為是忠臣應該做的嗎?”晏子的回答與眾不同,他說:“要是臣子的進諫能夠被國君採納的話,國君本來就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