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克明/周亞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四小姐非常同情少帥的遭遇,常在旁安慰他,並同於鳳至一起幫他處理各種公私事宜,做出國的準備工作。她還語重心長地對張學良說:&ldo;漢卿,這點挫折算不了什麼,端納先生說得對,要&l;做個大丈夫,要勇敢,要堅強&r;!照我看,在當前形勢下,你勉強支撐華北這個危局,難處不少,你雖名為中央軍委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有權指揮和調動華北所有部隊,可他們中不少人原本是馮玉祥、閻錫山的部下,過去跟你們都是冤家對頭,你想他們能心甘情願聽你指揮嗎?你指望他們積極地去支援東北軍,進行保衛熱河之戰,這現實嗎?再說,東北淪陷後,國人不知內情,對你的指責不少,你又不便將真相公之於眾,所以趁此機會到國外走走,休息一下,從長遠考慮,這也不是什麼壞事。&rdo;
&ldo;綺霞說的對,漢卿,你不必難過,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只要身體好,有東北軍十幾萬將士的協力支援,收復失地,重返故鄉的願望是一定能夠實現的。&rdo;於鳳至也關切地為丈夫排解憂愁。
被特意請到北平順承王府來話別的東北軍的一些主要將領,這時也一致表示,請他放心,他在國內也好,不在國內也好,他們都一定帶好隊伍,儲存好東北軍這支部隊,珍惜這抗日的基本力量,以便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把鬼子趕走!
張學良看到部屬團結,抗日的決心很大,心情激動地說:&ldo;感謝諸位對學良的厚愛。大家都已知道了,我很快就要出國,但我不打算在國外久留,不久就回來。在當前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我本不想離開部隊的,但人家催得急,甚至連出洋的手續都替我辦好了,怎能不走?不過,大家也不要誤解,這次引咎辭職,對國家對個人皆為必要,蔣先生是為大局著想,對本人也是仁至義盡,大家服從蔣先生,就是服從我,對不起蔣先生,就是對不起我。所以,我走以後,你們更要以大局為重,好好地幹,要團結對敵,共赴國難。東北,我們是一定要收復的,不收復東北,我對不起東北三千萬父老兄弟姐妹,也對不起先大帥在天之靈。現在,中央給我們河北這個地盤子,由孝候(於學忠)負責,一定要全力以赴,守住我們的防線。&rdo;
張學良離開北平的頭一天晚上,於鳳至和趙四小姐又陪他去中和劇院看了在北平的最後一次戲。他們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在與這座古都告別的前夕,還要再到這個劇院來看戲呢?想來定是他們又想起了兩年前的那個不平靜的夜晚,那晚他們也曾在此看戲,戲未看完即退場,那時張學良是根據蔣介石的絕對不抵抗命令下令將東北軍撤至關內的,現在正是這個荒唐的命令使他失信於民,而不得不下野出國了。也許正是由於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以求從苦悶中得到一點解脫吧,所以他又在兩位女士的陪同下,來到了這個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一再出現轉折的場所,憂國憂民的張學良陷入了無限的惋惜、惆悵和悔恨之中。
但在那時,人們對張學良並不瞭解,特別是&ldo;九&iddot;一八&rdo;事變的內幕,國人皆蒙在鼓裡,所以人們把一腔怨憤之情全傾洩在他身上了:出於義憤,批評他軟弱,是&ldo;不抵抗將軍&rdo;者有之;故意製造謠言,借題發揮,向他大潑汙水者有之;由於不知真情,對他多有責難,甚至捕風捉影,搞出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來的,亦有之。前面曾經提到的馬君武的詩《哀瀋陽》,便是其中頗有影響的一個事例。
馬君武的詩,初見於何報?國人的反映究竟如何?筆者未曾詳考,不過,張學良和於鳳至、趙四小姐最初看到時,確是吃驚不小。當時他們是在一張《重慶日報》上看到的,氣是氣,但那反映卻也頗為不俗:
於鳳至和趙一荻在房中說著話,忽聽張學良從六國飯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