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741年,奈佩爾克去襲擊腓特烈大帝的舍營地,但是全部成果卻僅僅是使腓特烈不得不用他沒有完全集中起來的兵力變換正面同他進行莫爾維次會戰。
1745年,腓特烈大帝在勞西次襲擊洛林公爵的舍營地。他所以能獲得成果,主要是由於他對最重要的舍營地之一,亨內斯多夫進行了真正的襲擊,奧軍因此損失了兩千人。但從總的結果來看,洛林公爵雖然經過上勞西次退回,了波希米亞,但是他沿易北河左岸又回到薩克森並沒有因而受到妨礙,因此,如果不進行克塞耳斯多夫會戰,腓特烈大帝就不會取得重大的成果。
1758年,斐迪南公爵襲擊法國軍隊的舍營地。這次襲擊的直接結果是法軍損失了幾千人,並且被迫退到阿勒爾河的另一岸。而這次襲擊的精神影響可能更深遠一些,它對法軍後來放棄整個威斯特伐利亞也是有影響的。
如果我們要從上述不同的戰例中得出一個關於這種攻擊的效果的結論,那麼只有前兩個例子可以與勝利的會戰同等看待。不過在這兩個例子中部隊數量都不大,而且敵人沒有設定前哨,在當時的作戰中,這十分有利於進行襲擊。
其他四個例子雖然都應該算作完全成功的行動,但是就其效果來說,顯然不能同勝利的會戰相提並論。在這些例子中,只是由於敵人意志不強、性格軟弱才取得了一般的成果。1741年的那次襲擊,正是由於敵人的情況不是這樣,所以沒有能取得任何成果。
1806年,普魯士軍隊曾計劃用這種方式襲擊弗蘭肯的法國軍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次襲擊是完全可以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的。當時拿破崙不在軍中,法軍分佈在廣女的舍營地。在這種情況下,普軍如果有很大的決心、用很快的速度是的確可以使法軍遭到一定損失,並把它趕過萊茵河的。不過普軍當時所能作到的也只是這一些。如果普軍抱更大的希望,例如越過萊茵河追求更大的利益,或者想獲得很大的精神上的優勢,使法軍在這一戰局中不敢再到萊茵河右岸作戰,那是完全沒有充分根據的。
1812年8 月初,當拿破崙命令他的軍隊在維帖布斯克地區休息時,俄軍曾經想從斯摩稜斯克襲擊法軍的舍營地。
但是在實施中,俄軍失去了這樣做的勇氣。俄軍沒有進行襲擊倒是一件幸事。因為不僅法軍統帥拿破崙所率的中央軍團在兵力上比俄軍多一倍以上,而且他本人是一個空前果斷的統帥;因為對法軍來說,損失幾普里的地方根本不起什麼作用,而對俄軍來說,附近根本沒有能使他們擴大成果並在一定程度上鞏固成果的地形;因為法軍進行的這個戰局不是拖延時日行將結束的一次戰局,而是進攻者計劃完全打垮敵人的第一個步驟;所以,襲擊法軍舍營地雖然可能得到微小利益,但這同俄軍的任務是極不相稱的。這些利益不可能彌補俄軍同法軍在兵力和其他條件上如此巨大的懸殊。但是,俄軍的這個企圖表明,對於這種手段的模糊觀念能如何誘使人們完全錯誤地運用它。
以上我們把對舍營的敵人軍隊的進攻作為戰略手段進行了闡述。就這種手段的性質來看,這種進攻的實施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部分地又屬於戰略範圍( 因為這種進攻是在寬大的正面上進行的,進行這種進攻的軍隊可以在集中以前投入戰鬥,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投入戰鬥的) ,因此整個這種行動是由若干單個戰鬥組成的。所以,在這裡我們也必須簡單地談談如何合理地組織這種進攻。
對這種進攻的第一個要求是:在一定寬度的正面上進攻敵人的宿營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襲擊幾個舍營地,切斷它們同其他舍營地的聯絡,使敵人陷入預期的混亂狀態。至於進攻縱隊的數目和間隔,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第二個要求是:各縱隊進攻的方向必須向心地指向一個預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