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第1/2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騎兵的數量如果只根據騎兵本身的價值來決定,那麼再多也不會嫌多。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騎兵的重要性儘管在不斷降低,但騎兵始終能夠保持一定的價值和在這樣長的時期中一直保持著這個比例數。
事實上,至少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來,騎兵同步兵的比例根本沒有什麼變化,始終保持在一比四、一比五和一比六之間,這一點是不能不注意的。這種情況好象表明,這樣的比例正好滿足了自然的要求,它正是那個無法直接求得的數值。但是,我們對這一點表示懷疑,並且認為,在許多最著名的事件中騎兵的數量所以那樣多,顯然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俄國和奧地利就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還儲存著韃靼制度的殘餘。拿破崙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從來不嫌兵多。當他利用徵兵制徵兵徵到最大限度以後,就只有用增加輔助兵種的辦法來加強自己的軍隊,因為這樣做主要的是要花錢而不是增加人。此外,在拿破崙的一些規模極大的戰局中,騎兵起的作用比在一般情況下更大,這一點也是不容忽略的。
大家知道,腓特烈大帝曾經精打細算,以便為他的國家省下每個新兵。儘量用外國的力量來維持龐大的軍隊,這是他主要的打算。如果考慮到,當時他的國土本來很狹小,再除去普魯士和威斯特伐利亞的各省,那麼我們就會瞭解,他這樣做是有種種原因的。
除了需要的人數較少這一點以外,騎兵用徵募的辦法也很容易補充,而且腓特烈大帝的作戰方法是以運動方面的優勢為基礎的,因此一直到七年戰爭末期,雖然他的步兵有所減少,而騎兵卻仍然不斷增多。即使如此,在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他戰場上的騎兵的數量也只勉強達到步兵的四分之一強。 可是,在我們講的整個這個時期裡,騎兵數量非常少而獲得勝利的戰例也不是很少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大格爾申會戰。如果只計算參加戰鬥的師,那麼拿破崙當時有十萬人,其中騎兵五千人,步兵九萬人;聯軍有七萬人,其中騎兵二萬五千人,步兵四萬人。也就是說,拿破崙少兩萬名騎兵,只多五萬名步兵,按理說他應該多十萬名步兵。既然拿破崙以這麼大的優勢的步兵就取得了會戰的勝利,那麼我們不妨問一下,假使當時步兵的對比是十四萬對四萬,難道他就有可能失敗嗎? 當然,聯軍騎兵的優勢的巨大作用在會戰以後立即就顯示出來了,拿破崙在會戰以後幾乎沒有獲得任何戰利晶。
由此可見,會戰的勝利並不等於一切,不過,難道獲得勝利不總是主要的事情嗎?
在進行了這些考察以後,我們就很難相信騎兵和步兵八十年來所形成和保持的比例是恰當的,完全是根據它們的絕對價值得出的。相反,我們認為這兩個兵種的比例經過多次的變動之後,將來還要象目前一樣繼續變化,而且騎兵的絕對數量最後將大大減少。
至於炮兵,自從發明瞭火炮以後,火炮自然是隨著火炮的重量的減輕和構造的日益完善而增多的。然而,從腓特烈大帝時代以來,火炮的數量差不多經常保持著每千人兩門或三門的比例。這當然是戰局開始時的比例,因為在戰局過程中炮兵的損失不會象步兵那樣大,所以在戰局結束時,火炮的比例會顯著增大,可能達到每千人三門、四門乃至五門。至於這個比例是否恰當,火炮的數量能否繼續增多而不致在總的方面不利於作戰,這些問題只有靠經驗才能解決。
現在我們把整個考察的主要結論歸納如下:(1) 步兵是主要兵種,其他兩個兵種是從屬於它的。
(2) 騎兵和炮兵不足時,可以在作戰指揮上透過更高的藝術和更積極的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但這必須以步兵比對方強大得多作為前提,而且步兵越是精良,就越可能達到這一點。
(3) 炮兵比騎兵更加不可缺少,因為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