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第1/3頁)
[德]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9 、這句話原文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為&ldo;但機器也透過了&rdo;,意思是說統帥堅強的意志可以使軍隊克服阻力( 法文譯本可以作這樣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為&ldo;當然機器也一起被粉碎了&rdo;( 英、日、俄文譯本是這樣譯的) 。根據我們的理解,機器是指軍隊,所以前一種理解在意思上說較為合理,但從原文文法上看,後一種理解較為合理。
10、&ldo;die artung&rdo;這個詞在十九世紀歐洲軍隊中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的包括武器彈藥、服裝裝具和其他一切軍需品在內,譯為&ldo;裝備&rdo;較合適。狹義的則指隨身攜帶的用品( 如揹包、子彈盒、飯盒、水壺、土木工具等) ,譯為&ldo;裝具&rdo;較合適。panel(1);
11、野營(das lar) ‐‐指軍隊野外宿營,包括幕營( 在帳篷內) 、露營( 在露天) 、廠營( 在草棚等掩蔽物下) 。在拿破崙戰爭以前,歐洲各國軍隊大多用帳篷野營。冬季除舍營外軍隊有時也在野營中過冬。 長期固定的野營地築有野戰工事( 塹壕、土牆等) ,稱為營壘,軍隊有時在此進行防禦。
12、攻城術又稱圍攻法,即圍攻要塞和城堡的方法。在歐洲很早就出現了攻城術,到十七世紀形成了一套正規的圍攻法。攻城時先挖掘與要塞外廓平行的壕溝( 所以叫平行壕) ,攻城炮兵在這裡構築炮臺以壓制要塞的炮火。然後向要塞挖掘鋸齒形的接近壕,逐漸向要塞接近,並挖掘第二道和第三道平行壕,最後挖掘坑道進行爆破,然後向要塞內部發起強攻。守備部隊為了阻止攻城部隊向要塞接近,針對接近壕挖的壕溝則稱為反接近壕。13、在十八世紀,歐洲軍隊中盛行線式戰術。軍隊的戰鬥隊形主要是橫隊,作戰時要求全隊同時推進,動作整齊一致,不顧敵人的火力,象機械一樣地聽命令列動。因此,戰鬥隊形各部分的組成、行列和間隔距離,戰鬥中隊形的變換、步法、步幅和步速,使用武器的動作,以及其他一切行動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普魯土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即以嚴格的紀律和機械一樣的行動聞名歐洲。甚至在百餘年以後, 這種機械規定在軍隊的訓練中仍有明顯的影響。
14、數量上的優勢即兵力優勢。當時,普魯士軍事理論家標洛(1757 ‐1807) ,奧地利軍事家卡爾大公(1771 ‐1847) 以及法國軍事理論家約米尼(1779 ‐1869) 等都強調數量上的優勢。卡爾大公認為,軍事藝術的目的就在於說明, 如何在決定性方向上巧妙地集中和運用數量佔優勢的兵力。約米尼認為, 在決戰方向上集中數量佔優勢的兵力和使用這些兵力投入會戰是戰爭的基本原則。標洛認為,應該集中主力去對付主要的物件,並且造成對敵人的優勢兵力。
15、當時,標洛和維利森(1790 ‐1879) 等都很強調給養的作用。標洛認為,倉庫‐‐給養的來源好比人的心臟,心臟一出問題,&ldo;集體人&rdo;( 軍隊) 就完了。維利森認為,軍隊是由人和馬匹組成的, 糧秣給養是軍隊作戰的基礎。
16、這裡可能是指標洛的理論。標洛在《新軍事體系的精神》一書中指出,作戰的目標不是敵人的軍隊,而是敵人的補給線或基地。所謂基地即設有各種補給倉庫的設防地區或要塞。標洛認為,從基地兩端向進攻目標引兩條直線即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基地底邊所對的頂角稱為作戰角,一般說這個角不應小於六十度,進攻軍隊前進的距離不應超過三天的行程,只有建立新的基地之後方可繼續前進。克勞塞維茨早在1805年就曾以《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