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第1/2頁)
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軍主帥屠唯的被殺及大量將士的傷亡,使整個南征的秦軍受到了重創,佔據桂林、象郡等地的秦軍日夜憑城固守,身上的盔甲都不敢卸下。而此時秦軍的糧草和軍事裝備在接濟上又出現了空前的危機,這就使已進入嶺南地區的部隊陷人了極為不妙的境地。在這種格局下,秦軍不得不調整作戰計劃,暫停對西販族人的攻伐,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整個嶺南戰事進人了秦越對峙的階段。
當然,這種秦越對峙的局面是暫時的,就秦始皇的性格和秦王朝的實力,決不可能允許秦越長期對峙下去,既然戰刀已經出鞘,就很難不見血而還。為瞭解決秦軍的糧草、裝備等供給問題,儘快完成對嶺南地區的全面征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
於是,一項因戰爭的需要而開鑿的浩大水利工程在南中國拉開了
帷幕。
史祿與靈渠的開鑿
秦始皇命令下達後,由史祿組織指揮十萬軍工執行這一任務。史祿,名祿,官職為秦監御史,故此史料中稱他為史祿或監祿,至於他姓什麼、生卒年代和籍貫都無法確考,後世研究者只知道他大致是秦始皇同時代的人,他的名字之所以還能流傳於後世,是與他主持宏偉的靈渠開鑿工程緊密相關。靈渠的開鑿應當是史祿一生中所做的最具影響力的大事。
歷史上最早記載史祿名字和開鑿靈渠之事的,要數司馬遷和劉安等人,但是他們的記載都十分簡略。司馬遷在《史記&iddot;平津侯主父列傳》中寫道:&ldo;又使尉(佗)屠唯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人越&iddot;一&rdo;劉安召集百家遊士編撰的《淮南子&iddot;人間訓》中只是說:&ldo;秦王使監祿轉晌,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rdo;而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iddot;嚴助傳》中也僅僅提到:&ldo;監祿者,秦監御史也,秦始皇時,嘗使尉難擊越,又使監祿鑿渠通道。&rdo;沒有補充什麼新的內容。在上述史書中,史祿只是作為一個次要人物被附帶提及,史記》和(漢書》中不但沒有史祿的傳,就連《史記&iddot;河渠書》和《漢書&iddot;溝恤志》中竟然也不曾收人史祿領導開鑿靈渠的任何事跡,這顯然與他的官職卑微有關,於今讀來,不能不使人扼腕嘆息。東漢以後,歷代雖有不少文獻談及史祿開鑿靈渠之事,但大都相互抄轉,失之於略而不詳,或千篇一律,沒有什麼新的內容。直到宋代,才有人對此事作了補充性的描述。如范成大在所著《桂海虞衡錄》中記載:&ldo;湘水源於海陽山,在此下融江。融江為洋河下流,本南流。興安地勢最高,二水遠不相謀。祿始作此渠,派湘之流而注之融,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嶺。&rdo;元代脫脫等所修《宋史&iddot;河渠志第七》東南諸水下雲:&ldo;廣西水靈渠源即灕水,在桂林興安縣之北,經縣郭西南。其初乃秦史祿所鑿,以下兵於南粵者。&rdo;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卷一雲:&ldo;史祿其先越人,贅婿鹹陽,祿任秦以史監郡。&rdo;看來,關於史祿的人生經歷,後人所知的也不外乎這些了。
靈渠,史書中作&ldo;浮渠&rdo;或&ldo;靈渠&rdo;,據說因灕江又稱靈河而得名。因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之水,又名&ldo;湘漓運河&rdo;。其穿越廣西東北部興安縣境內,後人又稱&ldo;興安運河&rdo;。秦始皇為何在大軍受挫後,不惜動用十萬軍工開鑿運河,這當然由中原與嶺南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
從歷史記載看,秦時中原與嶺南溝通有水、陸兩路,但這兩路對人行特別是運輸都極其不便。就陸路而言,雖然不像唐代詩人李白所形容的&ldo;蜀道難,難於上青天&rdo;,但也是道路崎嶇,險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