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堯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全篇的結章裡,詩人將思緒收攏了一下,他想:怨往日的理想已經落空,悲來日的處境岌岌可危,故決心從申徒、子胥而去;轉而一想,又覺得他們均死得可悲,申徒狄、伍子胥活著的時候,屢諫君而不聽,死又未能挽救商與吳的滅亡。這是前車之鑑,自己的死能否喚起昏君的覺醒?思心縈徊不得其解。以死去感動君王是詩人的孤注,不得不慎重,故躊躇再三而終未能投河。
整個《悲迴風》想像豐富,誇飾神奇,低徊往復,一唱三嘆,皆為其抒發思心愁苦而設。但終因放子不還,孤子?淚的原因,推來拂去,無以解脫。最後,欲以死感動君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緩和,然赴流實為孤注,亦躊躇不已。可以想見,詩人憂心如焚的悲憤情緒,將進入另一個高峰。
被放逐的十多年來,屈原雖身遠離郢都,但心卻一直和郢都貼在一起,只要有從郢都來的人,他都要想方設法去接觸,去仔細地打聽軍事、政治方面的訊息。到這兒來的郢都人,也都主動來看望他,把國家的重大事件告訴他,他為國盡忠的心願從未動搖過。公元前278年的春天,不斷有秦兵入侵、楚兵連吃敗仗的訊息傳來,屈原聽了非常擔心,每天都拄著柺杖到渡船亭去眺望,想打聽一些確鑿的訊息。一天,玉笥山下來了幾個騎馬的人,仔細一看,原來是常到郢都做生意的商賈,此刻他們正從郢都歸來。商賈們見了三閭大夫,立刻跳下馬來,趕上幾步,扶著屈原痛哭起來。屈原知道,定然發生了什麼不幸。他猜想著,或是楚國又打了敗仗,或者是秦國又侵佔了楚國的大片領土。他著急地打聽著,不少人也都跑了過來聽訊息。去郢都的人抬起頭來看看大家,狠狠地一跺腳說:&ldo;秦將白起率兵侵佔了我們的郢都!……&rdo;
屈原聞聽,頭&ldo;嗡&rdo;的一聲脹大若鬥,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拉著報告訊息者的衣袖大聲問道:&ldo;爾言何來!……&rdo;
那個人被屈原顫抖的鬍鬚、激怒的眼神嚇壞了,他囁嚅著說:&ldo;秦軍攻佔了郢都……&rdo;
這個訊息猶如晴天霹靂,擊得屈原頭暈眼花,天旋地轉險些栽倒在地。郢都的陷落,撕碎了屈原的心,他萬沒料到,這魂牽夢縈的郢都,這可愛的家鄉,竟落到了暴秦的手裡,自己念念不忘返回郢都的幻夢徹底破滅了。他的心在抽搐,在淌血,他沒聽到眾人都說了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回到住處的。第二天一早,他獨自一人登上了夜誦《離騷》的高阜,向著郢都的方向眺望,眺望……
幾天以後,郢都的難民陸續逃到了這個地方來,屈原逢人便打聽。難民們告訴屈原,秦兵攻佔郢都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劫財物,鮮血把護城河裡的水都染紅了;楚之宮殿與太廟籠罩在一片火海里;楚之祖墳陵墓被挖掘,長眠於地下的楚之先人被翻屍倒骨,弄得狼藉不堪。楚師無力抵抗,潰不成軍,頃襄王和一夥奸佞倉皇逃至陳城(今河南淮陽縣)苟延殘喘。
郢都的殘破,對於漂泊困頓中的屈原是最後的沉重打擊。在他的心目中,國都和君王都是國家的象徵,如今國都淪陷,君王逃遁,人民陷身水火。在這國將不國,民將不民,君將非君的日子裡,在這祖先開創草莽,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中所世代積聚起來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慘遭摧毀的現實中,對於屈原這樣具有深沉愛國主義思想,而又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敏感的詩人來說,除了意味著死亡,簡直再無別的含義。曾幾何時,本來是富饒美麗、豐衣足食、國富民強、文化燦爛的好端端的強大楚國,被昏君和群小搞得國弱民窮,滿目瘡痍,亡國在即,而自己卻無計可施,無效可報,這對於具有遠大政治抱負並決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