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堯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卻說屈原被如狼似虎的武士轟出了宴會廳,這一打擊勝過不久前被罷黜左徒之官十倍,從此他再也不能參與朝政,不能與懷王圖議國事,商討如何富國強兵,統一天下了。他清醒地認識到,如火如荼的變法改革就要夭折,齊楚聯盟就要被拆散,六國合縱就要解體,楚國的山河就要淪喪,楚國的百姓就要遭殃,未來統一天下者不是楚,而是秦。需知這是他六年慘澹經營的成果,一腔心血的結晶,一朝付之東流,他怎能不心碎欲裂,肝腸寸斷呢?猶如一個農夫,辛勤耕耘一年,到秋天莊稼長得秸粗稈壯,籽粒飽滿,豐收在望,突然襲來一陣冰雹,砸得滿地如同麻穰,顆粒無收。一家數口的衣食所需全依賴這塊土地,這片莊稼,老天如此絕情,怎不讓這位農夫心痛如絞呢?其實,這個比方並不十分恰切,農村老漢畢竟只有一個家庭,張嘴巴,而屈原所面對的卻是偌大的一個楚國,乃至整個天下,是數以萬計的黎民百姓啊!然而碰到這樣良莠不分,是非不辨的國君,屈原真是無可奈何,有口難辯。那天下午,他被武士們逐出宴會廳後並沒回家,而是站在宮門口,等待懷王迴心轉意,改變主意,一直等到太陽下山,宴罷席散,官員們相繼醉醺醺地步出廳門,紛紛議論著秦楚聯盟之事。其時早有公差將公告張貼在宮牆之上,屈原隨眾人趨前觀看,視線模糊,知道已無可挽回,不由自主地在長街上遊蕩,也不知何時何人攙扶著將他送回家去。
百姓獲悉屈原為奸佞所害,個個不平,人人憤恨,成群結隊地登門安慰,幾天來屈原食不甘味,夜不安寢,精神萎靡,但是百姓們的關懷、愛戴和激情感染了他,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民盡力,繼續進諫懷王,與群小爭辯。然而,&ldo;從此永不得參與朝政&rdo;,他失去了與王圖議國事的條件,幾次欲拜見懷王,都被拒於宮門之外;寫了數份奏章,也都石沉大海,杳無迴音,大約為子椒、靳尚之流所扣壓,懷王根本不曾見到。此時的屈原,有話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有力無處使,苦惱,焦慮,憂憤,壓抑,憋悶,窒息,彷彿正做惡夢,前胸壓著一塊巨大的砧石,大約有數千斤之重,壓得他欲喊無聲,欲爬難起,欲跑手腳皆不能動,欲掀掉砧石無力,只壓得他胸悶腹脹,苟延殘喘,奄奄待斃。也是急中生智,在這萬般無奈之際,屈原突然想到了作詩。在此之前,屈原每當有新詩問世,百姓和臣僚無不爭相傳誦;懷王也十分喜歡他的詩,每每讀後興奮激動不已,催他再創新作。他想,將自己的感情和意願寫成詩,千人傳誦,萬民播揚,群小必無法扣壓和封鎖,傳到懷王那裡,懷王誦之,也許會悔悟猛醒,取消先前那錯誤決定。只要允許他參與朝政,屈原就有辦法,有用武之地,楚便有希望。基於這一目的和出發點,屈原揮毫作詩,一氣呵成,這便是《九章》之首的《惜誦》。
惜者悼惜也,誦即進諫,以沉痛悼惜的心情來陳述因直言進諫而遭讒被疏之事。
屈原一心為國,忠言直諫,卻反而遭讒見疏,受到一系列的打擊和迫害,最後陷入了&ldo;退靜默而莫餘知兮,進號呼又莫吾聞&rdo;(要退避不說,無人理解我,向前申訴,又不聽我的話)的困境,他不由得大聲疾呼,在詩中反覆申陳自己忠誠堅直的品德和光明磊落的心跡。他發誓:&ldo;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rdo;(我的陳述如果不是出於忠誠,那麼蒼天完全可以作證),並請五帝六神和公正的皋陶來裁決。&ldo;言與行其可跡兮,情與貌其不變&rdo;(我的言行一致可稽可查,我的表裡如一不會改變),他以自己表裡如一的人格來作保證。
屈原作為楚國現實政治鬥爭中進步勢力的代表,他的不幸遭遇,直接牽涉到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安危,因而發憤抒情決不只是為他個人,而是為了爭取整個進步勢力鬥爭的勝利,這是他無畏無懼的力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