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第1/3頁)
肖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皇城6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玄武門;宮城6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北安門。
近現代新開13座:草場門,豐潤門(今玄武門),海陵門(今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中華東門,中華西門,新民門,雨花門,小北門,解放門,集慶門共56門。
【生死之謎】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ldo;靖難之役&rdo;。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朱棣殺入皇城時,宮內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其實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並不重要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一歷史永遠無法重現,只要說得有理,符合邏輯,更多人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建文帝本人是自焚而死,還是由地道出逃,至今其下落仍是尚未破解的歷史之謎。建文帝的生死之說,版本頗多:
一、自焚說。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ldo;我何面目相見耶!&rdo;於是與皇后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慼,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對於這一說法,導遊不贊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實錄》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記,他們只會標榜主子,而不會貶低主子,同時又要在真相面前說得過去,所以讓建文帝死最能讓朱棣開脫篡奪皇位之罪。第二,禮葬建文帝。既然是禮葬,得給死者些稱號、名譽。在古代一是要追封諡號,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規格和程式。當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掩飾他殺兄害弟的罪名,遂決定禮葬李建成、李元吉,並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曰&l;隱&r;,元吉為海陵王,諡曰&l;剌。&r;&rdo;據說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而死,曾作有祭文,並說按照皇帝規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麼地方,卻沒有人知道。導遊認為,當時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8
二、出逃說。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有人說,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遊四方。有詩云:&ldo;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裡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rdo;此詩說的似乎就是建文帝。《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說: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ldo;不如出亡。&rdo;少監王鉞跪進曰:&ldo;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l;臨大難,當發。&r;謹收藏奉先殿之左。&rdo;群臣齊言:&ldo;急出之!&rdo;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ldo;應文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