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第1/2頁)
肖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絕世碑材】又稱陽山碑材或孝陵碑材。位於南京城東約25公里處江寧縣湯山鎮西北的陽山。此處為古代採石場。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立一巨型石碑以表其父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徵集了全國萬餘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一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因體積太大無法運輸而棄之山間。如今這些碑材已經在陽山上足足睡了602年,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留著看門】古代皇帝登基之後,便開始選址修建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湯和徵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屆時拿出來一對,結果竟不約而同都寫下了&ldo;獨龍阜&rdo;,於是就定了下來。這裡面是不是有貓膩,目前尚未考證,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ldo;獨龍阜&rdo;作為帝王陵址,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在建墓拆遷時有人稟報太祖說,陵址上還有東吳大帝孫權之墓,是否要拆,請太祖定奪。太祖道: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留著給我看門吧。
【大明孝陵】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陵園佔地廣大,陵垣周長達225公里,從下馬坊到獨龍阜寶城,縱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ldo;明清皇家陵寢&rdo;擴充套件專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諡&ldo;孝慈&rdo;,故陵名稱&ldo;孝陵&rdo;。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呼叫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裡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陵墓的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見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時,有40位嬪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東、西兩側,38人從葬於孝陵。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神道上有一段石象路,有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6種24隻,神道石柱2,文臣武將各4。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長達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轉彎處為孫權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繞過山麓,呈s形,與歷代帝王陵墓前開闊直達的神道形制迥異。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ldo;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rdo;。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