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俱文珍之死,嚴格來說,對宦官勢力是個打擊,雖說此公間接死於窩裡鬥,但最終受益的卻是皇帝,唐中後期,宦官、皇帝、大臣、藩鎮,這四方的關係十分微妙,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來說,如果說世界是個大牧場,宦官,就是牧羊犬,皇帝,就是領頭羊,大臣,就是羊群,藩鎮,就是狼群。
牧羊犬要控制群羊,先要控制頭羊,但卻不能咬死頭羊,因為頭羊一死,牧羊犬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ldo;頭羊&rdo;,那麼狼群必然將它鎖定為第一目標,到那時這隻成為眾矢之的的牧羊犬的處境可就太不妙了,所以,宦官既要控制皇帝,卻又不能改朝換代,因為他們對&ldo;羊群&rdo;只有控制力,沒有號召力,在抵禦藩鎮這點上,他們實在沒那個實力,因此廢除皇帝可以,但一定要另立新君。
而頭羊如果想保住自己的&ldo;首領&rdo;位置,就一定要與牧羊犬合作,否則就有下馬的危險,所以皇帝與宦官,是不能對立的,當然,普通的小宦官可以打罵,但大宦官和整個宦官群體,是千萬不能得罪的,而狼群,也就是那些個藩鎮,無時無刻不在窺伺帝位,因此頭羊除了盡力不與牧羊犬搞臭之外,還要與之通力合作,以御狼群。
狼群就更有趣了,首先狼群不止一個,它們之間既有廝殺,也有合作,但是,有個潛規則,那就是誰也不能吃獨食,誰敢有食物不分享,其他狼群絕對滅了他,所以當有的藩鎮想獨自入長安稱王稱霸時,其他藩鎮立刻以勤王的名義出兵助剿,這種廝殺間接的保護了羊群,但是,終究有那麼一刻,因為弱的狼群會被強的狼群吞併,而產生出一個無比強大的狼群,到那時,羊群與牧羊犬的末日也就到了。
羊群最可憐,他們想擁有一個沒有狼群的世界,但優勝劣汰的法則令他們無可奈何,他們想讓頭羊將他們領到一個新的樂土,但牧羊犬卻總是阻撓,萬般無奈中,他們只能等待,直到退無可退。
這就是中晚唐的局面,之所以說這個比喻打得有些不恰當,是因為這裡面沒有牧羊人。
從邏輯關係來看,狼群,是牧羊犬和羊群的統一敵人,所以當頭羊對狼群發起攻擊的時候,牧羊犬是不會阻撓的,甚至還會輔助攻擊。
元和二年,憲宗李純帶著一股勝利感再次下令出兵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李錡,唐高祖李淵第八代孫子,暗地裡招兵買馬,圖謀不軌,唐憲宗可不是個好相與,早看得明白,他突然下令:李錡你升官了,來京城做宰相吧。李錡怎敢去?此乃三國曹操令江東孫策入朝為官之計也,三不去兩不去的,李錡可就真反了,憲宗馬上徵討,令淮南節度使出徵,這又是驅虎除狼之法,三下五除二,滅了李錡,拿入長安腰斬了。
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興,主動歸順朝廷。魏博節度使最早的一代姓田的,叫田承嗣,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此人是個從安祿山忤逆的反賊,後來投降朝廷,名為投降,實則獨立王國,唐廷庸弱,拿他沒法,田承嗣死後,他侄子田悅繼位,自稱魏王,田承嗣的兒子田緒不服氣,一個惱怒,把他堂兄殺了,他做了節度使,田緒做了幾年便&ldo;嘣噔倉&rdo;了,他兒子田季安繼位,田季安當了沒多久突然死了,由於他兒子田諫很小,軍政大權落到家奴手中,田興,也是田承嗣的侄子之一,田季安的兒子,說起來,算是他的孫子輩,他眼看著魏博田氏的大權就要交與旁人,急眼了,突發兵變,殺了田諫身邊的家奴,他也知道經過此次廝殺,內部必然不穩,所以為了找一個合法的靠山,乾脆舉魏博之眾,降了朝廷,憲宗大喜,馬上以唐廷的名義封田興為魏博節度使,這一來田興名正言順,再也不怕有人搗亂了,魏博,不戰而降,田興被賜名田弘正,領導李純希望,其他藩鎮勇於學習,弘揚歸順的正氣。
元和十二年,李純再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