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第1/2頁)
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黑的與殷弘到高麗後,高麗護送官建議海上風浪太大,還是由熟悉航海的高麗人前去傳達旨意比較好。於是派起居舍人潘阜前往。至元三年(1267年)六月,潘阜來到日本,呈遞高麗國書。
這時候的日本,天皇、將軍、執權對於大陸局勢都是一知半解,弄不清楚高麗國書中所說的大元皇帝是怎麼回事,於是將潘阜扣押了六個月,不做任何回復。
黑的等人等了好久,直到潘阜回來才知道日本如此無禮,可還是覺得可能是高麗人辦事不利,沒說清楚。於是又在至元四年九月,親自帶著使團和國書前往日本,在對馬島上岸,將國書呈交當地守護(相當於太守)少貳資急轉交給日本鎌倉幕府。
這封國書寫得相當客氣,書雲:&ldo;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rdo;
裡面左一個&ldo;以通和好&rdo;,右一個&ldo;以相親睦&rdo;,基本上都是好話,但在最後有一句:&ldo;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rdo;有點威脅的意思‐‐還是來朝貢吧,要不然打仗就不好了,你們可要好自為之啊。
日本人很講究細節,前面的所有話都沒有看進去,只對&ldo;以至用兵&rdo;一句極為看重,認為被威脅而屈服是很沒面子的事,於是仍不予回復,派兵&ldo;恭送&rdo;黑的等一行回國。
黑的也是刀槍堆裡滾出來的勇將,哪有這麼容易便被驅逐出境?乾脆帶著手下護兵對對馬島進行襲擊,抓了兩個日本人塔二郎、彌二郎回國給忽必烈交差。
雖然抓了兩個人,可日本什麼回話也沒有,黑的仍然無法交差。至元六年,忽必烈再次派高麗使臣將抓獲的兩個日本人送回,並詢問回信,日本方面仍是一言不回。
要按忽必烈的脾氣,日本的態度已經無法容忍了,可要興兵問罪總要得到對方明確的回覆才好,要是派兵去了,日本突然說願意朝貢稱臣,該怎麼辦?至元七年,忽必烈藩邸舊臣,時任高麗經略使的趙良弼自告奮勇前去日本宣諭。
趙良弼,字輔之,女真人,本姓術要甲,河北趙州(今贊皇)人,金朝進士出身。其人明敏多智略,深得忽必烈賞識,此時已經五十四歲了。忽必烈念他年邁,不想派他去,但趙良弼堅請再三,只好同意,但為了保護其安全,打算派三千士兵護送,趙良弼堅辭,只帶書狀官二十四人前往。
至元八年九月,趙良弼一行到達日本肥前金津島(又稱絕景島),被當地守護送往鎌倉幕府所在地太宰府以西的守護所。為了恫嚇趙良弼,鎌倉幕府派兵包圍使團駐地,大聲喧譁,兵刃交舉,甚至焚毀周邊民居。趙良弼一笑置之,坦然自若。
第二天,日軍佈置士兵佔據周邊山地,責問趙良弼前來的使命,並隨意詰難,要求趙良弼交出國書,詭稱:&ldo;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國書見授,何以示信!&rdo;趙良弼堅持只有見到日本國王才能遞交國書,言道:&ldo;隋文帝遣裴清來,王郊迎成禮,唐太宗、高宗時,遣使皆得見王,王何獨不見大朝使臣乎?&rdo;後經再三威逼,才將國書抄錄一個副本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