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第1/2頁)
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竇默、姚樞已經看出自己不可能扳得倒王文統,決定順坡下驢,以此避禍。可許衡認為還沒有正式冊立太子,太師、太保、太傅從何而來?於是三人退回詔書,拒不領命。忽必烈於是改任命姚樞為大司農,竇默仍為翰林侍講學士,許衡授國子祭酒。不久,已經感覺無所作為的竇默、許衡辭職回鄉。王文統輕描淡寫地掃除了威脅。
自己能力出眾,又深受皇帝信任,而且還能做到出世圓滑。王文統不說能終身顯貴,當個十年八年的太平宰相原本是題中應有之意。可惜,人的一生並非全由自己掌握,往往會因與自己並不相關的事改變命運。正當他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場突如來的大變立即將王文統推向了萬劫不復。
這場大變便是山東李璮之亂。
李璮是王文統的女婿,又是&ldo;故主&rdo;。他在忽必烈艱難的時刻掀起反旗,對忽必烈的打擊無論從現實還是心理上都十分巨大。而王文統也無可避免的會被懷疑。
在李璮正式叛亂之前,濟南路萬戶兼總管張宏就曾經向忽必烈揭發李璮謀逆的十條罪狀,其中便牽涉王文統,所控罪狀可說刀刀見血:
詔命市馬諸路,無論軍民概屬括買,獨不及益都‐‐這是幫助李璮儲備軍需;
中統鈔法諸路通行,唯璮用漣州會子,而以所發中統鈔到濟南買物‐‐這是沒有將李璮的地盤納入朝廷的經濟體系;
山東鹽課之額歲以中統鈔計應納三千五百錠,減為二千五百錠,中統元年本應恢復舊額而未復,繼續侵用國家鹽課,又以取宋漣水請功邀賞,留用本境歲賦‐‐這是在侵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滿足李璮自己的財貨用度,也是為謀逆的奠定資金基礎。
張宏在奏章上明確寫道:&ldo;平章政事王文統,故璮參佐,倘中外連構,窺伺間隙,以逸待勞,此尤可慮。&rdo;建議&ldo;亟宜罷王文統&rdo;,並調李璮從徵漠北而擇人代治益都。忽必烈的批覆則是事屬機密,但令勿洩 。
忽必烈並非不察覺李璮的種種不軌,但一方面因為要應付對阿里不哥的戰爭,不想讓南方出事。另一方面也是處於對王文統的信任。
但李璮個人野心膨脹,終于于中統三年二月三日在外無襄援,內無策應之下發動叛亂,並迅速陷入到困守濟南孤城的絕境。他昧於大勢的一意孤行,確實是自取滅亡,卻無端連累了老岳父王文統。
【正文】
李璮亂發後,許多人揭發&ldo;文統嘗遣子蕘與璮通音耗&rdo;,忽必烈召文統質問:&ldo;汝教璮為逆,積有歲年,舉世皆知之。朕今問汝所策云何,其悉以對。&rdo;文統對曰:&ldo;臣亦忘之,容臣悉書以上。&rdo;寫了書面的材料呈上,具體內容沒能見諸史書,只知道其中有&ldo;螻蟻之命,苟能保全,保為陛下取江南&rdo;之語,看來王文統並沒有承認&ldo;教璮為逆&rdo;的指控。
但這時,李璮派人將王文統曾寫給他的三封書信送還,被巡邏兵截獲,送到世祖面前。忽必烈&ldo;以書示之,文統始錯愕駭汗。&rdo;書中有&ldo;期甲子&rdo;一句,&ldo;世祖曰:&l;甲子之期云何?&r;文統對曰:&l;李璮久蓄反心,以臣居中,不敢即發,臣欲告陛下縛璮久矣,第緣陛下加兵北方,猶未靖也。比至甲子,猶可數年,臣為是言,姑遲其反期耳。&r;世祖曰:&l;無多言。朕拔汝布衣,授之政柄,遇汝不薄,何負而為此?&r;文統猶枝辭旁說,終不自言&l;臣罪當死&r;,乃命左右斥去,始出就縛。&rdo;
無論《元史》還是《新元史》,對於這次審訊過程都語焉不詳,疑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