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第1/2頁)
班布林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至元十三年,浙東台州出現民變,張弘範出兵討平,為了安撫其地,只是&ldo;誅其為首者而已&rdo;。十四年,被授予鎮國上將軍、江東道宣慰使之職。
為異族攻打本族之國如此賣力,張弘範受到不少口誅筆伐。以當時各個族群來說,民族主義並未如今天一般普及,他的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爭得功名利祿,一個年輕人為了自己價值體現的種種努力。以君臣大義來說,若是張弘範作戰不賣力,倒才是&ldo;有虧臣節&rdo;。那個時代,&ldo;忠君&rdo;與&ldo;愛國&rdo;本就是合二為一的。
不過,中國早就有一種&ldo;文化民族主義&rdo;,孔夫子時代便說:&ldo;: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rdo;,也就是說是否被看做是華夏,並非種族,而是看文化。只要是其他民族,願意學習華夏文化,便是華夏的一部分。然而,加入華夏和統治華夏可不一樣,即使被看做是&ldo;蠻夷&rdo;的民族接受了華夏文化,卻也是不可以成為華夏之主。比如春秋時期,楚國從文化本已經是很&ldo;華夏&rdo;了,雖然自稱王,卻也接受周天子賜予的爵位。但因為立國是在南蠻之地,保留一些&ldo;斷髮紋身&rdo;的&ldo;蠻俗&rdo;,仍被視為&ldo;蠻夷&rdo;。楚國的&ldo;問鼎中原&rdo;,被看做和北方沒有接受華夏文化的遊牧民族一樣的嚴重威脅,所謂&ldo;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rdo;
那麼,並沒有完全接受華夏文化的元朝廷,以及還不會說漢語的世祖忽必烈對於南宋的武力征服,必然會導致一些具有深刻文化民族主義計程車人超越對於趙氏一姓的忠貞,以華夷之辨進行堅決的抵抗。日後與張弘範打過多次交道的文天祥,便是典型的一位。
【正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廬陵人(今江西吉安)。二十歲時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他日後自稱&ldo;大宋狀元宰相&rdo;,便是來歷於此。三十七歲時,因為得罪了權相賈似道,被迫&ldo;致仕&rdo;,年紀輕輕就退了休在家閒住。直到恭帝登基,元軍南下,朝廷號召各地勤王,他才成為寥寥幾位率軍勤王的將領,率領自行招募的義軍趕赴臨安。但是,南宋的主力部隊已經喪失殆盡,從太皇太后到滿朝文武,全都想投降議和。文天祥雖被封為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也只能負責去元營議和。結果,因為在眾多蠅營狗苟的同僚之間表現的過於卓爾不群,被元軍大帥伯顏看出是個英雄,導致被扣押。
而在前去議和之前,文天祥便已經深知不可能以歲幣稱臣之類的條件換得社稷的保全,為了能為日後趙宋社稷保留根苗,上疏請謝太皇太后允許宋恭帝的一兄一弟出臨安,吉王趙昰赴福建,信王趙昺赴廣東。謝太后同意,進吉王為益王,判福州;信王進為廣王,判泉州。以駙馬都尉楊鎮和二王兩個舅舅&ldo;提舉二王府事&rdo;,迅速出城南下。
兩位小王爺大的九歲,小的只有六歲,在顛沛流離中歷經苦難,甚至險些餓死,但在眾多忠心的臣子們保護下,總算安全逃到溫州。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也隨之感到,保護著他們來到福州。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夏六月,陳宜中、張世傑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進封皇弟趙昺為衛王。升福州為福安府,以趙昰生母楊淑妃為太后,以陳宜中為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直學士。
原本已經滅亡的南宋朝廷便這樣復生,無論對於元軍還是南宋軍民,情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當伯顏統兵南下滅宋之時,世祖忽必烈曾曉諭伯顏,不可嗜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