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晴時有風陰有時雨……”
考古工作是一件非常耗時的事情。
不知不覺間,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就已經來到了荊州三月有餘。
時間,也不知不覺的走到了2018年的12月底。
一般來說,考古工作都是集中在春夏秋三季的,冬天基本不會進行田野考古。
這是因為以前華夏考古剛起步的時候,在北方進行考古工作的情況比較多。
中原畢竟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嘛,遺址和墓葬都比較多。
而北方的冬天,土地都會上凍,而且還會有強降雪,很不適合進行考古工作,所以冬季不發掘。
但是荊州這邊不一樣。
荊州是在南方長江流域,雖然地理位置也比較靠近北方,但是12月的溫度還在5°左右。
最冷要到來年的一月底,二月初的時候,氣溫才會下降到零下。
所以社科院考古所和湖北考古所的考古工作者們,為了趕進度,還在加緊進行鳳凰山漢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
喇家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也已經進行了半年。
就在陳翰他們在天寒地凍的大冷天裡,忙碌著清理168號墓槨室中的隨葬品時。
遠在青海的喇家遺址發掘專案,也終於做出了第一期的成果報告。
經過半個華夏的考古工作者們大半年的清理發掘,喇家遺址一期專案已經發掘了將近4000平方米。
其中,包括陳翰他們發現的四千年前的第一碗麵條,還有那個埋葬了疑似部落首領的高階墓葬區,以及祭臺區、居民區、製陶區和廣場都發掘出了一大部分。
累計,共出土了各類陶、石器六千多件,玉器和半成品玉器近五百件!
一系列的考古發掘簡報,還有關於喇家遺址毀滅原因的地質研究和考古現場考察報告,陸陸續續的都被髮表在了國內考古學相關期刊之上。
《考古進行時》節目,還為此專門做了一期專題節目播出。
只是,當節目和成果報告被陸續在網路上發酵之後,產生的輿論卻有些歪離了上頭做科普工作的本意。
知乎、微博、豆瓣等主流的社交網站上,喇家遺址的詞條,都在官方的引導下,登上了較為前排的熱搜位置。
各類關於喇家遺址發掘成果的科普文章與影片,出現在詞條下方,引發了熱議。
可以看得出來,這應該是華夏考古圈有意識的在炒作熱點。
在這個網路時代,你不炒作一些熱點來吸引關注度,那就會被大眾遺忘。
但是,讓主導這次話題炒作的官方人員沒有想到的是。
這次喇家遺址的發掘成果公佈,不但沒有喚起大眾對考古學的熱情,反而迎來了滿天的吐槽和“辯論”!
和陳翰他們團隊公佈“喇家遺址麵條”的研究成果時不同。
當時喇家小米麵條的研究成果公佈,是有整套小米麵條復原流程的!
而且有出土實物佐證,鐵證如山。
沒有任何人能對華夏出土了世界最早的一碗麵條而產生質疑。
所以當時話題爆了之後,輿論大多都是一面倒的歡呼和自豪。
但是這次喇家遺址的整體發掘成果公佈,引發的討論可就不是一般的激烈了。
“約四千年前的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而且是毀滅於地震和大洪水的?”
“都死了幾千年的人了,還要被挖出來展覽參觀?還有沒有人性了?”
“真是讓古人死不安寧啊!”
“也不知道這是誰家的祖宗被挖出來了,而且還是絕戶的。”
“挖出了這麼多屍體,上百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