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六十一章 工業建設(下)
沸騰焙燒技術也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缺點,那就是汙染較大、特別是粉塵很多,但胡衛東卻巧妙地將其全部回收再利用,不但減輕了汙染,而且增加了產量,迴圈利用的理念也因此在中國啟蒙。藉著這種新技術的幫助,加之胡衛東從備戰角度出發,並不盲目追求產品的利潤率,主要投資建設生產成本偏高但可以迅速形成產能的中小型硫酸廠,使得豫西蘇區的硫酸產量飛速增加,36年便暴增至3萬多噸(民國時期最高年產量是18萬噸,在37年範旭東的永利寧廠投產之前,更是不過區區幾萬噸。),到37年抗戰爆發時年生產能力更是突破了15萬噸,而且全在地下……
但硫酸好辦,合成氨就要麻煩得多,主要是所需的壓力容器和測量高溫的熱電偶都得進口,而沒有合成氨這個原料,硝酸自主生產也就無從談起,何況硝酸生產所需的催化劑鉑銠合金國內同樣很難買到。
不過更麻煩的,還是鋼鐵與電力工業,合金鋼倒反而容易解決,鎢等稀有金屬紅十五軍這幾個月裡已經搜刮到一些,即便合金鋼產量增加後不夠用,也可以用飛機從江西連續轉場運過來,反正用量不多,而北方基本不產的金屬銻也容易解決,除了紅十五軍之前的收集,貴州軍閥曾經大量發行銻質硬幣,派人費點工夫大量購進就行了。與之相比,反而是普通的鋼材更加麻煩,因為需要量大得多,單單靠搶是根本滿足不了的,白區的地下組織也不太可能外運這麼多進來。
有鑑於此,胡衛東又考慮到豫西正好有儲量不低的鐵礦(後世探明儲量1億多噸,而且品位在國內算是富鐵礦。),便決定在蘇區大建鋼鐵廠,儘管因為地下空間畢竟不能與地上相比,這些鋼鐵廠都不可能造得太大,但因為採用了超越時代的煉焦與高爐煤氣的迴圈利用技術與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實現了煉焦‐‐煉鐵‐‐煉鋼的一條龍工藝流程,生產效率成倍增加,到了37年豫西蘇區的鋼產量已經超過了5萬噸,佔中國關內鋼材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但由於蘇區缺乏以深冷法大量生產氧氣的工業製氧機,很多時候不得不以高壓空氣代替氧氣,嚴重影響了鋼材的質量,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電力的重要性不在鋼鐵之下,但想要大幅度增加發電量,難度甚至更大,因為國內根本不產發電機,外國賣到中國的發電機也大都是功率很小的型號,而且民國時期的河南省工業極其落後,估計河南其他地區的發電量加起來都比不上鞏縣兵工廠,就算出去搶也搶不到多少發電機,所以同樣只能出國購買。但一直被迫跟著紅十五軍一路奔波的國立浙江大學電機系主任王國松得知胡衛東要建發電廠,頓時兩眼放光,當場表態說只要胡衛東能夠提供銅線、磁鐵等必須的材料,他和他的學生就能製造出可用的發電機來,胡衛東當即欣然應允。但一個月後看到那臺裝機容量不到50千瓦的&ldo;發電機&rdo;,胡衛東不禁一陣無語,但他也知道這並不是王國松無能,而實在是裝置材料極其匱乏,同時嚴重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工人所致,看來還是引進-山寨-自研的路子更加可行一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國松採用的永磁式發電機令胡衛東突然想起了後世的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ldo;永磁之王&rdo;釹鐵硼磁性材料,如果這種超時代的永磁材料用到發電機上,那麼即使是功率很難做大的永磁式發電機也可以突破3000千瓦,這時永磁式發電機體積小、成本低、生產迅速的優點就凸顯了出來,可以大大加快中國的電氣化程序,但想想現在的中國連稀土礦都沒人開發,胡衛東覺得此事還是暫緩吧,&ldo;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