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天祥等十二個人為了免得被緝拿,改名換姓,化了裝,專揀僻靜的小路走,想往東到海邊去,找船向南轉移。
十幾個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隊元朝的騎兵趕了上來。他們躲進一座土圍子裡,幸虧沒被元兵發現。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在農民的幫助下,從海口乘船到了溫州。在那兒,他得到張世傑和陳宜中在福州擁立新皇帝即位的訊息,就決定到福州去。
216 張世傑死守厓山
張世傑、陳宜中怎樣會到福州去的呢?原來,在臨安被元兵佔領、小皇帝趙顯被俘虜到大都去後,趙顯的兩個哥哥,九歲的趙昰(音xià)和六歲的趙昺(音bg),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陸秀夫護送下逃到福州。陸秀夫派人找到張世傑、陳宜中,把他們請到福州。
三個大臣一商量,決定擁立趙昰即位,繼續打起宋朝的旗幟,反抗元朝。
文天祥得到了這個訊息,感到有了恢復的希望,馬上也趕到福州,在新的朝廷裡擔任樞密使。他向陳宜中建議,從海路進攻元軍,收復兩浙地區。
但是陳宜中認為這樣做太冒險,不同意文天祥的意見。
文天祥只好改變主意,到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馬,準備反攻。第二年,文天祥進兵江西,在各地起義軍的配合之下,連續打敗元軍,收復了會昌等許多縣城。
這時候,另一路元軍已經南下攻打福州。宋軍節節敗退,陳宜中眼看
恢復沒有希望,就獨自乘船逃到海外去了。張世傑和陸秀夫等保護趙昰逃上海船,往廣東轉移。不幸海上颳起一場颶風,差點把船打翻,年幼的趙昰受了驚,得病死了。
張世傑和陸秀夫在海上又擁立趙昺即位,把水軍轉移到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厓音yá)。
元朝大將張弘範向元世祖報告說,如果不迅速撲滅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響應。元世祖就派張弘範為元帥,李恆為副帥,帶領精兵二萬人,分水陸兩路南下。
張弘範先派兵攻打駐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勢孤,被迫轉移到海豐的一座荒山嶺。元軍突然趕到,文天祥被俘虜了。
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張弘範大營,張弘範假意殷勤,給文天祥鬆了綁,把他留在營裡,接著,就下命令集中水軍開往厓出。
元軍到了厓山,張弘範先派人向張世傑勸降。張世傑說:&ldo;我知道投降元朝,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貴。但是,我寧可丟腦裝,決不變節。&rdo;
張弘範知道張世傑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招降。文天祥冷笑說:&ldo;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難道會勸別人背叛父母嗎?&rdo;張弘範叫人拿來筆墨,硬逼他寫信。文天祥接過筆,毫不猶豫地寫下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自古以來,人免不了一死,我要留下赤誠的忠心,照耀千秋。原詩有八句,是文天祥過零丁洋的時候寫的。)兵士把他寫的詩句拿給張弘範,張弘範看了只好苦笑。他眼看勸降毫無希望,就只有拼命攻打。
厓山在我國南面海灣裡,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在海上把一千多條戰船排成一字陣,用繩索連線起來,船的四周還築起城樓,決心跟元兵決一死戰。元軍用小船滿裝了茅草,澆足了油,點著了火,乘著風勢向宋軍發起火攻。張世傑早防到這一著,在船上塗上厚厚的一層濕泥,還縛了一根根長木頭,頂住元軍的火船。
張弘範的火攻失敗了,就用船隊封鎖海口,斷絕了張世傑通往陸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餓了吃乾糧,渴了喝海水海水又鹹又苦,兵士們喝了紛紛嘔吐。張弘範發動元兵發起猛攻,宋兵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