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即此一悟,歐陽秋和他一妻一子的命途便踏上了另一條道路。他變賣所有、齎發了小客店裡的一應用度。隨即將妻挈子,北返泰安。只這沿途舟車飲食,仍需一大筆盤纏,卻往何處張羅呢?武林史有交代:&ldo;民國十七年,有異人複姓歐陽者創&l;說拳&r;之藝;每至逆旅輒設&l;講功壇&r;於室,懸一小招、榜於門楣。凡迎客少則一二人、多則人,口授導引之法、身步之姿,十日可見小成。聞道爭趨者常數十百,然歐陽氏詳觀慎擇,非售術圖利者也。蓋有清以來光大武學、弘揚武道者,以歐陽子一人最稱有功。其人肥大壯碩,然常端坐說法,向未演術示人。有欲搦戰以試其力者,歐陽子即俯首謝之,謙辭不敵。而自奉束脩以上,得聞其藝者則無不勇猛精進,斯亦奇哉。&rdo;質言之,歐陽秋自此成為一個介乎說書人和賣藝人之間的角色;全憑口舌宣講武術,從不與人拳腳相向。可想而知,由他&ldo;詳觀慎擇&rdo;而得聆教誨的、介乎聽眾和徒弟之間的說拳物件,也多非暴虎憑河之輩。至於&ldo;講功壇&rdo;的內容,應該就是熔螳螂拳與&ldo;無量壽功&rdo;於一爐而冶之的一種藝業。如此過了一年,歐陽秋才回到老家,他的獨子歐陽崑崙也快兩周歲了。
由於在南京小客店中那一場走火入魔的虛驚,使歐陽秋絕意武術,然而困於生計艱難,又不得不開立說拳講功的行當,原非得已。至於歐陽崑崙這個獨子,歐陽秋自然不希望他步上自己的後塵,成為一名練家或武士。是以每當在旅途之中講功授藝之際,歐陽秋總是教顧氏攜子暫避,以免這孩子無意間聽了些枝節去,卻像他一樣落得個終身殘疾。
某日,歐陽秋剛在老家附近泮河之上的通西橋畔覓個所在、開壇宣講,便令顧氏帶著歐陽崑崙出門遊玩。這原本是極其尋常的一日,不意卻又逢上了異事。
這通西橋是座近兩百年的古橋,原建於雍正十三年,橋身由石砌成,共十七孔,全長近兩百五十尺,橋面皆以泰山石板鋪成,每塊板總有尺把厚,形制十分壯觀宏偉。這顧氏帶著歐陽崑崙邁步才至通西橋拱頂之處四下張望,忽聽橋下孔中有人聲傳來,是山西口音,道:&ldo;這麼分不成,我幫裡上上下下出動了四十幾口人丁,才分這麼二十四個,一口人還分不到半個。你老動動嘴、差使幾百塊錢,就一氣兒分上七十二個,這簡直說不過去‐‐&rdo;
此人話還沒說完,另一個尖聲細嗓的本地侉子急忙岔道:&ldo;不中不中!先前說下的,到手之後貴幫人丁四里得一,如今正是九十六個,拿二十四個正是四里得一,怎麼還嫌多怨少?&rdo;
&ldo;原先大夥都當是四十八個,二十四個就是二里得一,怎麼卻有四里得一的話?你老多賺了四十八個,卻跟咱們這些賣力氣討營生的花子們計較,豈不太失身份了?&rdo;山西人說著,一面還朝泮河裡連吐兩口濃痰。橋上的顧氏隨丈夫在外奔波行走,見廣識多。一聽這人口啐痰出的架式,便知是丐幫中人。至於那細嗓子的本地人卻也非好相與的,登時口拈一訣,露出了白蓮教徒眾的身份,道:&ldo;&l;無極老母九霄坐/太上老君駕下雲/各路英雄抬望眼/舉頭三尺有神明&r;‐‐咱們教裡有戒規,向來不與道上光棍相欺瞞,犯了禁是要五雷轟頂的。說好是四里得一就是四里得一,不容反悔。貴幫眼下這樣要潑撒賴,叫我如何向教親大哥們交代?&rdo;
就這麼你三言、我兩語,山西丐幫和山東白蓮教的兩個棍痞不多時便扭打起來。再不過半晌,只聽&ldo;噗通&rdo;、&ldo;噗通&rdo;兩聲,他倆雙雙落了河,還不住地相互叫罵踢打著。鬧到這般田地,橋上行人紛紛看起熱鬧來,自然而然隨之而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