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第1/2頁)
毛佩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棣命投降官軍的海船上都懸掛起黃旗,在江中往來。鎮江城上的守軍遙望江中船隻旗幟都改變了顏色,知道他們都已投降了,在驚愕之餘,都感到大勢已去。鎮江守將指揮童俊早有異志,此時見時機已到,便率眾投降了燕軍。
在京師周圍,鎮江處於要害之地。當燕軍臨江京師緊張備戰之時,刑科給事中常熟人黃鉞因父喪,丁憂在家。方孝孺前往弔唁時,他們曾屏去閒人討論國事。黃■說:「蘇、常、鎮江,京師左輔也。唯鎮江最要害,守非其人,是撤垣而納盜也。指揮童俊,狡不可任,奏事上前,視遠而言浮,將有異志。」 他一直關注著鎮江的防守,當然會注意到鎮江的守將。一個人的內心,常常會透過眼睛表現出來。童俊既已心懷二意,那麼當他在皇帝面前奏事時就會「視遠言浮」。童俊的投降證實了他的判斷。
六月初八,燕軍進駐龍潭。在這裡已可以遙望鐘山了。朱棣一望鐘山,不禁愴然泣下。諸將對朱棣流淚不解,問道:「今禍難垂定,何以悲為?」朱棣說:「往日渡江即入京見吾親。比為奸惡所禍,不渡此江數年。今至此,吾親安在?瞻望鐘山,仰懷孝陵,是以悲耳。」朱棣是越說越傷心,弄得諸將也跟著掉了不少眼淚。
燕軍日日逼近京師,宮中的氣氛更加緊張。靖江衛王府長史蕭用道、衡王王府紀善 上書中論戰守大計,對當政大臣頗有批評。建文帝將上書交給群臣討論,想不到一位當政大臣 竟盛氣詬罵二人。右副部御史練子寧對這位當政大臣的專橫極為不滿,起而說道:「國事至此,尚不能容言者耶?」這位罵人的當政大臣自知國事弄到這步田地,自己有推卸不了的責任,也感到了慚愧,停止了詬罵。但面對燕軍的南下,舉朝上下仍然計無所出。有的建議建文帝逃往浙江,有的建議逃往湖湘,莫衷一是。前線的惡噩一個接著一個,沿江海船都已投降了燕軍,燕師渡江,鎮江守將投降,一向不懂得著急的建文帝此時憂心如焚。他徘徊於殿庭之間,看著身邊一群噤聲不語的文武官員。他們平日裡高聲闊步,談古論今,如今竟拿不出個安邦救國之策!建文帝忽然停住腳步,令內官傳方孝孺進宮。
方孝孺此時正在家中養病,但宮內宮外的事,他一刻也未從心中放下。聽到皇帝召見,他趕忙強起赴朝。照例文官要從東華門進宮入朝,他老遠地在東華門外就下了馬。他緩步走進東華門,進入文華殿。天氣已經很熱了,他本來身體就欠佳,此時又將朝服冠帶裹得嚴嚴的,身上早就是大汗淋漓了。他想在文華殿略作喘息,落落身上的汗,等待皇帝接見,但剛一落座喘息未定,內臣便宣皇帝召見。他緩步走上奉天殿的臺階,一下就感到了宮中緊張的氣氛。皇帝並沒像以往一樣端坐在御座上,而是在殿中走來走去。皇帝開始似乎並未注意他的到來,他看到本來就文弱的建文帝,此時更增加了幾分疲憊和憔悴。在國家危機存亡之秋,正是需要為天子分憂的時候。方孝孺此時的心也如同火焚,他恨不得拼一腔熱血拒敵於疆場,但他感到屯聚於城外的賊兵就如同這身被汗水濕透了的朝服一樣,裹在身上解不掉,甩不開。建文帝覺察到他的到來,突然停下腳步,轉過身來,也顧不得君臣禮儀,近頭就問:「今事已急,請問先生計將何出?」方孝孺早在路上就想好了要說的話,略加思索,便答道:「今城中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盡撤城外民舍,驅民入城,足以為守,城外積木悉運入城。」方孝孺提出的辦法,正是堅壁清野的辦法。他希望燕軍在城外得不到物資支援,不能久駐,同時固守堅城以待援軍。
建文帝聽從了方孝孺的建議,於是下令調遣軍民商賈及諸色人臣,趕赴城外,日以繼夜,拆除屋宇,搬運物資,不給燕軍留下任何可用的東西。拆下的磚瓦木料越積越多,家園毀壞後搬出的物資到處都是。當時天氣炎熱,拆物運物的人們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