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地方家庭出身,道光進士。1853年太平軍進佔安徽時,曾在合肥參與辦團練,被太平軍擊敗。後任曾國藩幕僚。1861年在曾國藩的支援下,以團練為基礎編練淮軍約七千人。次年,率淮軍在上海、江蘇一帶與太平軍作戰。到1865年,全軍達六萬人,成為鎮壓捻軍的主力。淮軍主要將領有張樹聲、郭松林、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清末反動勢力中的一個重要武裝政治集團。
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清政府勾結外國侵略者組織了洋槍隊,後擴編為&ldo;常勝軍&rdo;和&ldo;常捷軍&rdo;。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的威力,刺激了清朝的統治者,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以後,洋務派官僚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以&ldo;自強&rdo;和&ldo;求富&rdo;為標榜,進行洋務運動。他們開辦近代軍事工業,以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武裝湘軍和淮軍,並成立北洋海軍。
但是,湘軍和淮軍等畢竟還是舊式的軍隊,只不過增添了一些近代新式的武器,它們的落後性和腐朽性在近代戰爭中展現無遺。1884年中法戰爭,淮軍在廣西戰敗,主將張樹聲、潘鼎新被革職。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都在作戰中一敗塗地。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採用西方新式武器,編制和戰術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優越性,與清軍的腐朽落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大刺激了清軍將領和清朝統治者,要求改革軍隊,編練新式軍隊的呼聲日高。當時的西太后等最高統治者,也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鞏固和加強其封建統治,也需要依靠一些新式的軍隊。於是,清廷連發上諭,決定&ldo;參酌中外兵制&rdo;,改練新軍。指令成立&ldo;督辦軍務處&rdo;,以恭親王奕訢為首,慶親王奕劻為會辦,李鴻藻、翁同和、榮祿、長麟會同辦理。同時,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體負責編練新軍。
胡燏棻(?‐‐1906),安徽泗州人。同治進士,曾任廣西按察使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胡燏棻 受命留駐天當辦理東徵糧臺。同年11月,受命在天津馬廠主持新式練兵。次年9月移至小站。胡燏棻聘請德國人漢納根為教習,仿效西法訓練,從組織、訓練、技術、武器裝備上都改變了湘淮各軍的腐朽落後的狀況,編成十營,號稱&ldo;定武軍&rdo;。計有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胡燏棻練兵,小有成績,但他畢竟是個官僚,不大熟諳軍事,因此,1895年底,胡燏棻調任蘆津鐵路督辦,小站練兵則由袁世凱接替。
袁世凱其人,可說盡人皆知,是北洋軍閥的首領。但是,他的出身經歷如何?怎麼會被派往小站練兵?還須稍作補敘。
袁世凱,1895年9月16日生於河南項城縣一個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稱袁項城。他字慰庭,故當上軍閥頭子以後,人稱袁慰帥。袁世凱的祖輩父輩,都受過傳統的封建教育,中過科舉,任過官職。尤其叔祖袁甲三,為道光進士,鎮壓捻軍起家,後官至漕運總督、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等,與曾國藩、李鴻章過從甚密。其長子袁保恆、次子袁保齡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生有二子。長子袁保中,次子袁保慶。袁世凱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慶無子,袁世凱便在七歲時過繼給袁保慶。袁保慶先後在濟南、揚州、南京等地為官,袁世凱亦跟隨左右,他對讀書毫無興趣和資分,卻樂於聽取那些反動的政治經驗之談。後養父生父相繼死去,又跟隨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