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第1/3頁)
[美]威廉·曼徹斯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勤工儉學唸完大學,從來不是易事,何況經濟蕭條,生活艱窘,竟能完成學業,可真了不起。對於有志上進的青年,大蕭條的煎熬直到珍珠港事件才算完,可是對於不在大學念書的中產階級成員,就不一樣了。羅斯福執政的第三個年頭,美國已擺脫最困難的局面,喬納森&iddot;米切爾覺得不妨在《新共和》週刊發表如下言論了:&ldo;手上又有點錢,真高興。……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當然,情況還不太好。……工人還會被解僱,今天一個解僱,明天能有十個排隊補缺。可是向來總有失業的人。誰也不能指望我們永遠枯坐家裡,為別人失業而愁眉不展。&rdo;非但如此,這些中產人家除生活費外,還有點餘錢給將近成年的孩子們零花。固然,為數有限,搞不起伍德斯托克那樣的音樂盛會,可是青年人弄點新鮮名堂,來點古怪花樣,是足夠的了。
在這些新玩藝兒中,第一個是音樂。最好是參加音樂會,親眼看樂隊演奏,可是從現場轉播的好音樂,在各校校園也可以聽到。北卡羅來納大學有個學生樂隊,由哈爾&iddot;肯普領隊;杜克大學有&ldo;藍色魔鬼樂隊&rdo;,由萊斯&iddot;布朗指揮。在不出名的舞廳和酒吧間裡,有好些未露頭角的藝人演奏,例如阿爾文諾&iddot;雷伊(他開風氣之先,彈一個電吉他,這是美國人聽到的第一個擴音樂器)或者年青的弗蘭克&iddot;西納特拉。1933至1937年間,西納特拉是薪水最微薄的藝人之一。他參加業餘音樂競賽,在各地小電臺臨時客串,在學生聯誼會上為七角錢車費放聲高歌。後來他的捧場者很多,音樂會票價很高,可是那時青年人還不能出那麼多的錢買票,而且除音樂之外,他們還要搞很多別的名堂:看&ldo;大型小藍書&rdo;【青年們的故事讀物。‐‐譯者】,燙&ldo;雪莉&iddot;鄧波兒式&rdo;頭髮,穿&ldo;g人式&rdo;內衣【&ldo;g人&rdo;是聯邦調查局特工人員簡稱。‐‐譯者】,看耶魯大學出身的大偵探佛拉什&iddot;戈登連環畫,買腳踏車把手狐尾【這是一種裝飾,事實上往往是松鼠尾或飄帶。‐‐譯者】,並且把裝橙子的板條箱安上滑冰鞋改為踏板車。
這時那些年歲大一點的青年人逐漸搞出了一套二十年代(那時爵士音樂盛行)以後才新興的青年生活方式。他們有俚語(keen[漂亮],gas[扯談],capacetic[頂呱呱]),有秘密的滑稽語(nfuci say[&ldo;孔子曰&rdo;],knock,knock[&ldo;吃吃喝喝&rdo;]),有顯示男子雄偉氣概的標誌(破汽車),還有特殊的打扮。不分男女都穿膠底白褐雙色皮鞋,啤酒會茄克衫(由朋友親筆簽名在上),晴雨兩用大衣(弄髒更好)。姑娘們白天的標準服式是雙層式的毛衣(有錢的要穿開士米或安哥拉羊毛織品),長達小腿的方格褶裙,短統襪(後來叫做&ldo;少女襪&rdo;),俄式頭巾。男青年要穿便裝上衣和長褲;如果不穿雙色鞋,可穿粗革厚底鞋(鞋底釘上v字釘,走起來格噔格噔響):要是有女性密友編織的菱紋毛衣,那就更神氣了。到了參加正式舞會(中學每年開一次,大學至少四次),服裝就要全部換過。舞會在體育館開,天花板掛上縐紙花,地板打了蠟,姑娘們身穿薄紗晚禮服,左肩別上蘭花或者梔子花,男青年穿上租來的&ldo;德西多&rdo;【半正式的男子晚禮服,沒有燕尾。當時男青年很窮,自己沒有這種衣服,只能租來穿。‐‐譯者】或者深色便服和白麂皮鞋,一雙雙翩翩起舞。
如果只是慢吞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