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第1/2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了政治領域、政治軍事關係領域、軍事領域、烏克蘭武裝力量在北約組織安排下參加維和行動(指在伊拉克)等章節外,還規定了在武裝領域進行合作的條款,其中包括:同北約組織各成員國共同研製和生產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向北約組織標準過渡,在軍火領域交換軍事科學研究結果,等等。
這樣一來,在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前,烏克蘭領導便已經承擔起正式成員的義務。
如果在尤先科擔任總統之前,合作還宣佈為在烏克蘭‐北約組織委員會框架內進行的話,那麼這個人掌權之後,便出現了一個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具體時限問題,首先是美國人提出了許諾,要加快這個程序。
正如 2006年 1月代理國防部長格里岑科所宣告的那樣,&ldo;烏克蘭已進入實施獲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地位計劃的積極階段&rdo;。國家預算正計劃為此撥出一筆相當大的經費。
美國總統布希在車諾比核電站事故20週年前夕公開揚言,他希望在總統卸任之前看到烏克蘭成為&ldo;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大家庭&rdo; 中享有全權的一員。北約秘書長索緒爾保證說,通向2008年北約下一波擴大的大門對烏克蘭一直是敞開的。那麼,&ldo;親愛的朋友們&rdo;(尤先科喜歡這樣稱呼烏克蘭人)又是怎樣的反應呢?
儘管烏克蘭鼓吹加入北約的人往往把追求加入北約的理由說成是凡加入北約的國家生活都好,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加入,我們的生活也會好起來,可是有61.4%的居民不相信他們,反對烏克蘭結盟。早在 2006年 2月份,中央選舉委員會便收到450餘萬公民的簽名,支援就加入北約進行全民公決。費奧多西亞事件表明了普通人對尤先科之流的美國朋友進入烏克蘭的態度,那一次克里米亞居民在烏克蘭東南部各城鎮居民的大力支援下,到底也沒有讓美國人進來跟烏克蘭搞聯合軍事演習,美國人登陸之後,又被趕出了克里米亞。
不過依我看來,問題還不會是那麼簡單,即使全民公決得以舉行,北約的反對者得以獲勝,問題也未必能得到徹底解決。加里西亞和沃倫還是不會同意,他們已習慣用訛詐來達到目的,他們會再次把人們拉進五月廣場的&ldo;橙色&rdo;帳篷。克里米亞和東南各地區的人民會採取什麼行動來回答呢?
問題的答案很快就出現了。2006年12月16日就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舉行了一次&ldo;烏克蘭全民公決&rdo;,投票站(共1200個)設在人口最多的地方,參加投票的近90萬人,為克里米亞選民的57%強。結果令人震驚:反對加入北約的為98.7%,而&ldo;同意&rdo;的僅有 1%。
不管怎麼說,&ldo;烏克蘭全民公決&rdo;是情緒對立的兩極的一次對抗,它還將使東西方關係的裂痕進一步擴大。2006年夏天亞努科維奇發表了嚴肅的政治宣告,聲稱目前烏克蘭還不可能加入北約,這一步唯有留待全民公決之後方有現實意義。
俄羅斯唯有特別留意跟蹤事件程序,並盡力對其施加影響。烏克蘭為世界新秩序的戰略家們所需要,這一點對誰其實都不是什麼秘密,它首先並且主要是可以作為反對我國的跳板。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國一旦加入北約,北約空軍的殲擊機立刻就可以以保衛這些國家免遭來自強大的東方鄰居的進攻為藉口,沿俄羅斯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各國的邊界進行空中巡邏。
在北約新成員國‐‐波蘭、保加利亞或羅馬尼亞‐‐的國土上,很快就會設立反飛彈系統,目標很可笑,為了防止可能來自……伊朗的核打擊,儘管沒有這些反導飛彈德國、